![](/images/contact.png)
一、不同觀點的評析
1.會計要素
按照系統(tǒng)論的觀點,一個系統(tǒng)至少應包括主體、相關的客體、主體作用或支配客體的方式。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tǒng),它也至少包括系統(tǒng)的主體(會計人員)、客體(反映企業(yè)經濟活動的各種經濟數據)和運行方式(各種方法、程序、載體等)這三個要素。也就是說會計要素的第一層次包括會計人員、經濟數據和運行方式三個部分。而經濟數據作為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客體,是“客觀經濟活動的狀態(tài)和特征的綜合表現,即綜合的經濟信息”。由于其綜合性,按照這些數據的經濟特征又可進行第二個層次的劃分。
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客體,是指反映企業(yè)經營活動的各種數據,而現實企業(yè)的經濟活動種類繁多、業(yè)務繁雜,要使多種多樣的經濟活動變成能夠記錄的經濟數據,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條件之上。會計主體約定了會計數據的范圍,而貨幣則是企業(yè)經濟活動價值唯一可以表現的、能夠量化的形式。會計系統(tǒng)就采用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這些數據按照經濟特征進行分類,以便反映和監(jiān)督企業(yè)的經濟活動。
企業(yè)的經濟活動如果用貨幣來量化,則表現為價值運動。根據馬克思學說: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一般勞動,沒有質的區(qū)別,只有量的不同。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定名為“資本”,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則被稱為“資金”。因此企業(yè)的價值運動實質上就是企業(yè)的資金運動,主要表現為資金的進入、資金的使用和周轉,以及資金的退出。
由此可以得出作為客體的數據實質上反映的是企業(yè)的資金運動。按照會計界普遍可以接受的觀點:會計對象是指企業(yè)的資金運動,從這個角度來講,會計對象要素實際上就是對會計系統(tǒng)中“客體”這一要素的細分。也就是說會計對象要素是會計信息系統(tǒng)要素的第二個層次的內容,內涵遠遠小于會計信息系統(tǒng)要素。而我國2006年出臺的《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會計要素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特征來確定,這顯然不是會計要素合理的解釋。
2.會計對象要素
會計對象要素是指構成會計對象的必要因素,那么我們首先要知道會計對象是什么。我國會計學者從各自對會計本質的認識出發(fā),提出了不同的會計對象觀點。如“資金運動論”認為會計對象是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價值運動論”認為會計對象是隨經濟活動而產生的價值運動,具體表現為資金運動或資本運動;“財產論”認為會計對象是再生產過程和處于其中的財產:“經濟活動論”認為會計對象是再生產過程中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經濟利益論”指出會計對象就是經濟利益及其增減變動;“雙重對象論”認為會計對象既包括客觀存在的價值運動,也包括客觀存在的價值運動的信息。盡管對會計對象有著不同的認識,但實質都或多或少地受資金運動論的影響,或者說是對資金運動論的演化。所以我們采用“會計對象是指企業(yè)的資金運動”的觀點。
3.會計報表要素
財務報表是財務會計系統(tǒng)提供財務舍計信息的主要載體,它有助于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于報表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作為濃縮的會計信息,會計報表有它固定的格式,從形式上來說,它包括表頭、表體和附注。從內容來看,會計報表要能反映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會計信息。但會計報表作為人造系統(tǒng)的一部分,不僅要受會計目標的制約,還要受客觀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且會計報表是內部會計信息加工的最終成果,它受內部信息加工方法和方式的影響(各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或準則對很多會計業(yè)務的處理都是有彈性的),也會受到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的影響。另外受報表容量的限制,會計報表并不能反映企業(yè)經濟活動的全部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會計報表的內容構成要素是動態(tài)和發(fā)展的,它并不具有客觀性。將這種動態(tài)的要素作為會計業(yè)務確認和記錄的起點是不適合的。
我國對于要素的劃分是從企業(yè)經濟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人手,將會計對象按其經濟特征分為諸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等要素,所以在我國會計要素應指會計對象要素。西方關于要素的劃分是從會計目標開始,從滿足使用者需求出發(fā),將報表所需反映的內容按經濟性質進行的大類劃分,所以在西方會計要素是指會計報表要素。盡管中西方是從不同的起點來對要素進行劃分,盡管會計報表所反映的內容并非是企業(yè)經營活動的全部,但各國對會計報表的重視是一致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獲取也主要來源于會計報表,所以兩者對所反映的經濟業(yè)務進行大類的劃分,最后基本趨近一致。這也是為什么有學者認為會計對象要素就是會計報表要素的原因。
二、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作為企業(yè)會計的兩大分支,其劃分標志是會計資料的用途。美國J.H.羅素、w.w.胡來歇和D.H.泰勒三位教授合著的《管理會計概論》一書中寫道“財務會計是收集性、匯集性的資料,供投資者、政府機關和公司以外的有關部門使用。而管理會計則提供資料以幫助經理人員作出決策。財務會計有時稱為對外會計,而管理會計常稱為對內會計?!北M管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都是反映企業(yè)的資金運動,但是財務會計作為對外會計與管理會計有著很大的差別,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有利于理解財務會計對象要素。
1.從目標來看
財務會計側重于向外界不特定的使用者提供整個企業(yè)財務信息;而管理會計則主要服務于企業(yè)內部管理層,有著明確的服務對象,它可以反映企業(yè)整體的信息,也可根據需要提供內部不同層次、不同部門的信息,這種信息可以是財務信息,也可以是非財務信息。由于需要維護不特定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使得財務會計需要類似于“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法”等強制性規(guī)范的約束,需要遵循固定的會計循環(huán)程序,對外的報告需要固定的格式,需要外部審計的監(jiān)督。而管理會計由于它的“內部性”則沒有這些要求。
2.從職能來看
管理會計的主要職能是預測、決策、控制和考核,而財務會計的主要職能是反映和控制,使得管理會計所包含的信息跨越過去、現在和將來,而財務會計信息由于要求“真實可靠”,它只能反映已經發(fā)生的過去的信息(現在已有所改變,但主要還是反映過去的信息)。
3.從信息特征來看
財務會計信息要求全面、系統(tǒng)、連續(xù)、真實、可比、明了,這決定了它反映的主要是貨幣化的經濟信息。而管理會計由于是對內的信息,所以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并不拘泥于用貨幣來表示。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由于服務于各自的目標,采用不同方式和程序對企業(yè)經濟活動進行記錄和加工,已形成完全不同的運行系統(tǒng)。由于管理會計反映的內容和方式的靈活多樣,會計準則或財務框架所能約束的只能是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