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ontact.png)
第一,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對計劃生育服務站財務工作的影響。
一是強化了部門預算的科學性。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有預算才能支出”的嚴格規(guī)定對部門預算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使其在編制和執(zhí)行過程中應該具備充分的科學性。部門預算的科學性主要表現在預算要有一定的客觀性、合理性、發(fā)展性、可行性??陀^性體現在預算的編制要以客觀實際情況為依據,不能憑空想象,或者閉門造車,而要根據單位業(yè)務的客觀實際,真實地反映單位業(yè)務的經濟規(guī)律,據有可驗證性。合理性是指預算的編制要以經濟的可承受性為依據,各項經濟業(yè)務的開支要符合正常的費用標準,要控制在經濟波動的可能范圍之內,不能超過經濟發(fā)展的承受能力。發(fā)展性是指在制定部門預算時,要以發(fā)展的觀念去考慮問題,以動態(tài)的觀念去考慮各種變化的可能性,以及變化的幅度,綜合各種變化因素,最終把握事物的發(fā)展趨勢,作出切合實際的判斷??尚行允侵割A算在編制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事物的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和可實施性,要結合計生服務站業(yè)務工作實際,真實反映其開支的性質、類型和項目,而且能夠把握、控制和實施。
二是增加了預算編制的難度。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資金要通過財政直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方式撥付使用,這就要求財政預算內的撥款和預算外資金的支出必須分開編制預算,而且要細化支出項目,同時,在綜合預算后還要進行零余額賬戶支出的預算。但由于計劃生育服務站財務管理的特殊性,以及會計核算的實際性,有些撥款項目不能與計生服務站實際業(yè)務需要的項目相配合,撥款用途也不能與計生服務站實際業(yè)務需要的用途相吻合,導致有些撥款不能與實際的業(yè)務支出相匹配,而且由于計生服務站在免費服務以外的有償性服務收入的不確定性,也使得我們在編制預算時,對相關的支出不能作出切合實際的估計。
三是減少了預算執(zhí)行的彈性。由于計劃生育服務站在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提供免費服務以外的技術服務來取得少量的收入,以彌補財政撥款的不足,相應地,由于業(yè)務活動的不斷發(fā)展,每年的支出也在不斷地擴大,而且金額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所以計劃生育服務站的實際財務決算金額與年初的預算金額相差很大。而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施后,預算一經確定,計劃生育服務站就不能隨便改變支出的項目和用途,而且支出的時間和進度也要與財政直接支付的時間和進度相互一致。這樣,就使得計劃生育服務站的預算執(zhí)行缺乏一定的彈性,從而限制了計生服務站在資金使用上的靈活性。
四是削弱了資金的調控能力。計劃生育服務站是一個以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為主的事業(yè)單位,既有社會管理工作的一面,又有醫(yī)療服務的一面,也有公益性質的一面,因此其工作的復雜性及變化性較大,對資金調控的機動性要求很高,而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之后,所有的收入全部納入財政統(tǒng)管,所有的支出必須經過多道嚴格手續(xù)的審批后才能執(zhí)行。這既影響了計生服務站資金籌措的靈活性,也導致其短期資金存量的不足,貨幣性資金相應減少,影響了資產的流動性及保證其正常結構的需求,從而增加了對資金運作的難度。在遇到突擊性工作而需要足夠的資金時,因資金存量的不足以及調控的被動,便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財務危機。
五是增加了會計核算的復雜性。首先是增加了會計核算的難度,由于計劃生育服務站屬于財政保障的事業(yè)單位,財會工作按照現行的“大收大支”及“收支兩條線”的核算模式進行,打破了預算內外的劃分,使收支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中對預算性的支出嚴格按照預算安排進行操作,項目具體,內容明確,使得計生服務站在有關財會核算中要兩面兼顧,從而變得復雜。另一方面,由于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支付程序增加,手續(xù)嚴格,有時到賬也不及時,影響了會計核算。再者,由于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規(guī)定,不允許用零余額賬戶對業(yè)務款項進行直接收付,所有業(yè)務都由財政專門的賬戶進行核算,而單位也同時進行相同的業(yè)務核算,從而增加了對賬的難度。
第二,計生服務站財務工作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應對措施。
一是領導重視,落實責任。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預算單位會計主體不變,經濟業(yè)務和財務收支由各單位自行決定,具有資金使用權和所有權的單位是法律主體,各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負責。因此計生服務站首先要落實負責人責任制,明確單位負責人對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責任。其次是明確財務主管的責任和義務,因為領導工作與具體的管理工作是有區(qū)別的,領導主要起決策、監(jiān)督和調控作用,財務主管負責著財務工作的具體實施。再次是明確每個財務人員的工作職責,明確他們的權利和義務,各守其崗,各善其事,各負其責。最后是建立完善的崗位責任制和稽核制度,規(guī)范業(yè)務流程,細化財務手續(xù),加大對財務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監(jiān)督,杜絕不合理的開支,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建章立制,完善審批。要建立和完善財務收支的審批制度,明確審批人的權限、責任和義務,規(guī)范審批流程,同時將審批人的字樣報支付中心預留,以便核對和監(jiān)督。要完善財經開支的業(yè)務流程,首先要有開支計劃,其次要有經手人、證明人,再次要有財務主管的審核,最后才是主要領導的審批;重大財務事情,要經過集體研究后才能由主要領導批準。要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有關政策法規(guī),健全相應的財務制度,如崗位責任制,各種核算制度,內部審計制度,績效評價制度,以及票據及檔案管理制度等。要有一套完整的執(zhí)行、監(jiān)督、獎懲機制,確保各種制度能夠得到充分執(zhí)行,同時也確保各種獎懲能夠得到充分兌現。
三是強化預算,嚴格執(zhí)行。首先是盡可能細化預算,使所有財政性資金都建立在有明細預算基礎之上,充分考慮單位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準確、詳細地安排本年度的各項支出,并根據資金來源的性質,確定哪些是預算內資金,哪些是預算外資金,哪些是財政直接支出,哪些是財政授權支出,并履行好相應的支出手續(xù)。其次,是按時、準確報送用款計劃,使資金嚴格按計劃執(zhí)行,杜絕無預算的支出,維護預算的嚴肅性。再次,是建立預算跟蹤、分析、評價制度,完善預算控制制度,優(yōu)化資金支出結構,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在預算的執(zhí)行過程中,一定要堅持預算的標準,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預算的具體費用標準進行相應的開支,掌握開支的限度,盡量不突破預算的限額;遇到特殊情況,嚴格履行相應的報批手續(xù),經批準后再作相應的調整。最后,會計人員在核算上,正確使用會計科目,防止核算上的隨意性,準確分析資金的收支情況,及時反映單位預算和執(zhí)行上的新情況、新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為單位負責人正確決策提供有力的決策依據。
四是加強學習,提高素質。財務人員的自身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單位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作為財務人員,要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熟練的核算技巧,過硬的分析技術,全面的理財能力;掌握好信息技術在財務上的運用,提高工作效率;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思考新問題。此外,財務人員應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對建立部門之間的和諧關系非常重要。包括單位與財政、審計、監(jiān)察部門,單位與上級部門,單位與有業(yè)務關系的部門的聯系,也包括單位內部財務部門與其它各業(yè)務、管理部門的聯系,單位負責人與財務人員、財務人員與財務人員之間的聯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