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ontact.png)
摘 要】
【摘要】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小盤股效應在金融市場上普遍存在。本文首先回顧了國內外學者對小盤股效應研究取得的成果,然后從滬市隨機選取40只股票,并對其在2007 ~ 2009年的收益率進行實證研究,討論這三個時期滬市是否存在小盤股效應,并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對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 小盤股效應 股票市場 收益率
一、小盤股效應概述
小盤股就是發(fā)行在外的流通股份數(shù)額較小的股票,根據總股本和流通股本的規(guī)模來劃分,小盤股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總股本和流通股本都比較小的小盤股,這被稱為真正的小盤股;二是流通股本小但總股本大的小盤股,也就是所謂的假小盤股或暫時的小盤股;三是流通股本大但總股本較小的小盤股,通常被稱為假大盤股。我國現(xiàn)階段一般將總股本不超過一億股的股票都稱為小盤股。隨著我國對限售股的解禁,各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本和總股本趨于一致。
小盤股效應又稱規(guī)模效應、公司效應,是指投資于小市值股票所獲收益比大市值股票收益高的金融現(xiàn)象。最先發(fā)現(xiàn)這一金融異象的是美國學者Banz。1981年,Banz以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全部股票為樣本,對這些股票1931 ~ 1975年間的月收益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市值最小的10%的股票比市值最大的10%的股票的平均年收益要高,這種股票市場異象被命名為小盤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