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建設的完成,會計政策選擇成為新會計準則實施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新會計準則在企業(yè)的會計政策選擇方面給予了企業(yè)更大的自由空間,這就要求財務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yè)判斷能力,對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現狀
在我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機制不合理,監(jiān)督、激勵機制的不健全,誘發(fā)了企業(yè)利用會計政策選擇操縱利潤、粉飾報表的現象,主要存在以下情況:(1)配股資格。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配股資格仍是一種稀缺資源,上市公司為了達到最近3年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這一配股的資格線,不惜代價采取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力保10%,出現了耐人尋味的“10%現象”。(2)微利現象。已有1年或2年虧損的上市公司,為了免遭特別處理或摘牌的處罰,采取種種手段,使收益率保持哪怕是極低的微利水平,只要不虧損就行。(3)巨虧現象。對于無法做成盈利或是首次加入虧損之列的上市公司,為給下年扭虧留一手,有意做成巨虧,以免第2年連續(xù)虧損而被特別處理。
二、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因
1、會計準則的制定?,F實中的財務會計存在于信息不對稱、可能出現市場失靈的非理想條件下,會計理論研究者對許多重要的會計概念爭論不休,尚無法形成統一的認識,會計準則要達到科學合理、內在一致的目標并不容易。為了使企業(yè)會計信息的披露能夠從其所處的特定經營環(huán)境和經營狀況出發(fā),最恰當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情況,會計準則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同一種經濟現象可以有許多符合公認會計準則的會計處理方法,即允許企業(yè)在對經濟業(yè)務事項進行會計處理時,在不同的具體原則、多樣的會計處理方法之間進行選擇。這樣,從會計規(guī)則制定的技術性因素考慮,企業(yè)必然可以擁有會計政策選擇權。
2、會計的模糊性使其摻雜著主觀判斷。會計的模糊性是指由于會計對象的復雜性,會計計量方法、計量手段以及會計人員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局限性而導致的會計信息與實際情形的近似性。在會計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報告過程中,存在太多合法前提下的供企業(yè)管理當局和會計師自主選擇、估計、判斷及預測的機會,對相同的一些經濟活動,不同的會計師可能做出不同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會計原則假設本身又存在矛盾,都可能導致不同會計信息供給的存在。根據“不同的會計處理會有不同的經濟后果”的原理,同樣可以推出謀求不同的經濟后果會導致不同的會計方法的供給。因此,會計自身存在的模糊性,為謀求有利于自身經濟后果的企業(yè)管理當局提供了可供選擇的空間。
3、會計信息市場的不完全競爭。在會計信息市場中,交易對象是會計信息。會計信息的需求方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會計信息的供給方是企業(yè)管理當局。從會計信息的供給方來說,在現代企業(yè)制度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有者權利不斷弱化,經營者地位不斷上升。管理當局成為企業(yè)事實上的控制者,他們控制了企業(yè)的一切經營活動,包括會計政策的選擇。由于會計信息的其他來源不存在或即使存在也不為信息使用者所用,致使會計信息的提供被企業(yè)管理當局壟斷控制。從會計信息的需求方來說,在我國,國有企業(yè)不論是規(guī)模還是數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權虛化等原因,作為國有企業(yè)會計信息最大使用者的國家,根本沒有會計信息需求的內在動力或者說這種動力很小。就一些個人和機構投資者來說,其數量有限,執(zhí)業(yè)水平不高,許多投資者對會計信息沒有較深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會計報表。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不成熟和對會計信息需求的內在動力較小等原因,他們對會計信息供給的影響極小。從會計信息供需雙方的聯系來看,我國資本市場發(fā)展起步較晚,還不完善。相對于投資者手中的貨幣而言,資本需求者(上市公司)數量還很少,二者之間矛盾十分激烈,競爭受到很大限制,會計信息的需求方因盲目追求投資機會而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嚴重不足,這一切都為企業(yè)進行政策選擇留下了空間和可能。
三、實例分析
本文結合在鼎盛期可控資產逾千億的德隆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對企業(yè)會計政策選擇問題進行實證分析。由于德隆事件的影響,該公司2005年度財務審計結果顯示公司發(fā)生虧損。自2004年度起,該公司連續(xù)2年發(fā)生虧損。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guī)則》及有關規(guī)定,股票報價的日漲跌幅限制為5%。該公司股票于2006年4月25日停牌1天,自2006年4月26日起恢復交易,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其公司公告中的主要會計政策如下:
1、壞賬核算方法。首先,根據董事會決議,本公司壞賬損失采用備抵法核算。其次,壞賬準備金的提取采用賬齡分析法結合個別確認的方法,按應收款項(含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期末余額的比例計提。本公司根據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等確定的壞賬準備。
2、存貨核算方法。首先,對于存貨盤存制度,存貨采用永續(xù)盤存法。其次,存貨取得和發(fā)出的計價方法,對于購入并驗收入庫原材料按實際成本計價。發(fā)出材料采用加權平均法計價;產成品按實際成本核算,在發(fā)出時按加權平均法結轉成本;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于領用時一次計入成本。
3、存貨跌價準備的確認標準及計提方法。當存在若干項情況時,將存貨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一次性予以核銷:當存在另一情況時,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本公司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存貨成本不可收回的部分,期末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原則,按單個存貨項目的成本低于可變現凈值差額提取存貨跌價準備,計入當期損益。
4、分析結論及前景預測。該案例充分暴露了上市公司利用8項減值準備進行報表粉飾的行徑。大量數據表明,減值準備具有一定的信號發(fā)送功能,當上市公司利用一次性計提大額減值準備進行巨額沖銷時,很可能意味著該公司過去存在高估資產和經營業(yè)績的行為。換言之,其以前年度的會計政策極不穩(wěn)健。該公司2005年度發(fā)生虧損21042萬元,累計虧損達54533萬元;截至2005年12月31日,股東權益合計為16962萬元,銀行借款本息合計76781萬元(其中逾期借款本息合計70193萬元),德隆系公司占用資產39674萬元。公司連續(xù)2年出現重大虧損,債務沉重,若不進行重組,將極有可能喪失持續(xù)經營能力。那么,這個公司有什么本事能在2006年扭虧呢?運用現行的會計政策可以嗎?答案是可能的!該公司的會計處理方法把一切能在2004、2005年計提的壞賬和減值準備都在這兩年計提了,這樣就可以使該公司在2006年及以后年度,甩掉包袱,輕裝上陣。雖然在2007年1月1日起實行的新會計準則規(guī)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如果這則規(guī)定能夠將上市公司今后操縱資產減值準備這一利潤調節(jié)的手段牢牢封死,那么,不排除一些公司會趕在新準則正式實施之前,利用發(fā)布2006年年報的機會,將以往提取的減值準備沖回調節(jié)利潤。而該公司也許會幸運的搭上這次新會計準則的末班車,使公司擺脫暫停交易和摘牌的命運。
四、完善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的建議
為維護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保證會計政策選擇的公允性,必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針對目前我國公司治理與會計政策選擇的現狀,應立足解決好以下問題:
1、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首先,明晰產權。產權的明晰界定是企業(yè)開展會計活動的先決條件和基礎,只有產權界定清楚,會計準則的運用和會計信息的生成才會有效率。其次,增加上市公司董事會中的獨立董事,特別是保持一定數量的具有專業(yè)知識、經驗豐富的獨立董事,這是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對經理層實行有效監(jiān)督的重要措施。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下,企業(yè)所選擇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政策的變更、變更的理由及由此產生的會計影響等,應受到獨立董事的監(jiān)督,并向各利益相關方披露,各利益相關方或獨立董事對管理當局所采用的會計政策有權要求其作出解釋或予以調整。
2、建立報酬和業(yè)績相對稱的激勵機制。應致力于探索與上市公司業(yè)績掛鉤的股票期權激勵機制,制定較長期的經理人經營績效評價標準,使經營者的目標函數與所有者的目標函數趨于一致,以增強公司經營者對股東的責任心,減少經理人員的道德風險,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公允性。2005年l2月,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布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辦法(試行)》就規(guī)定,已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本辦法的要求實施股權激勵,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 3、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是上市公司實現有效治理的前提。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股東行使表決權的關鍵,是影響公司行為和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有力工具。從世界范圍看,各國準則都強調企業(yè)既有適當選擇會計政策的權利,也負有進行充分披露的義務。這就使企業(yè)會計政策選擇的透明度增加,提高了會計政策選擇的公允性。
總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是相關利益方博弈的結果。新會計準則的出臺和實施,是政府作為宏觀政策制定者與上市公司利益相關者圍繞會計政策選擇問題進行博弈的第一步。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環(huán)境的不斷完善和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進,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博弈會繼續(xù)深入,上市公司擁有會計政策選擇權的制度安排也將逐漸完善。
(責任編輯:云馨)
參考文獻:
[1] 湯竹青.我國企業(yè)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J].南方農機,2005,(01).
[2] 柳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會計政策選擇[J].廣西會計,2005,(01).
[3] 陸強.論企業(yè)的會計政策[J].會計之友,2005,(05).
[4] 王運傳.會計政策選擇研究及其評價[J].財會通訊,2006,(02).
[5] 李秉成.企業(yè)財務困境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7] 鄭慶華、趙耀.新舊會計準則差異比較與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