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ontact.png)
一、成本核算方法對分期利潤的影響
通過分析海威公司案例兩種方法的計算過程,可以得出:完全成本法計算的利潤一變動成本法計算的利潤=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貨吸收固定制造費用-完全成本法期初存貨釋放固定制造費用(因其他項目含義和內容相同,相減可抵消)。
假設:P1:完全成本法下計算的利潤;P0:變動成本法下計算的利潤;F1:期末存貨吸收的固定制造費用;F0:期初存貨釋放的固定制造費用。則:Pi-P0=F1-F0。
從上面公式可以看出:兩種成本計算方法對分期利潤的影響,其根本原因不能籠統(tǒng)的歸結為是由于對固定制造費用的處理方式造成,而是由于兩種方法下,計人當期損益的固定制造費用水平不同。因為如果F1=F0,即期末存貨吸收的固定制造費用=期初存貨釋放的固定制造費用,不管采用哪種方法,利潤的計算結果都一樣。
可總結出四條規(guī)律:
(1)規(guī)律一 P1-P0=F1-F0
當F1=F0時,P1=P0
當F1>F0時,P1>P0
當F1 (2)規(guī)律二 Pr-P0=F1-F0=完全成本法下計算期末存貨的單位固定制造費用×期末存貨量-完全成本法下計算期初存貨的單位固定制造費用×期初存貨量
期末存貨量為零,期初存貨量也為零時,則:P1=P0
期末存貨量不為零,而期初存貨量為零時,則:P1>P0
期末存貨量為零,而期初存貨量不為零時,則:P1 (3)規(guī)律三如果期末存貨量和期初存貨量均不為零,但期初和期末存貨單位產(chǎn)品中所含的固定制造費用相等時,則:
P1-P0=單位固定制造費用×(期末存貨量-期初存貨量)
又因為:期末存貨量=期初存貨量+本期生產(chǎn)量-本期銷售量所以:P1-P0=單位固定性制造費用×(本期生產(chǎn)量-本期銷售量)
期末存貨量等于期初存貨量時,即產(chǎn)銷平衡,則P1=P0
期末存貨量大于期初存貨量時,即產(chǎn)大于銷,則P1>P0
期末存貨量小于期初存貨量時,即產(chǎn)小于銷,則P1 (4)規(guī)律四如果期末存貨量和期初存貨量均不為零,而且期末和期初存貨單位產(chǎn)品中所含的固定制造費用也不相等,則盡管兩種成本計算方法對分期利潤的影響沒有明確的規(guī)律,但在日常的成本計算和成本管理中,仍可利用上述等式對完全成本計算和變動成本計算配合使用。
二、成本核算方法對分期利潤的影響思考
從海威公司的案例還發(fā)現(xiàn):盡管該公司的銷售額從2007年的30萬元提高到2008年的45萬元,但是在完全成本法下,其損益卻從2007年的5.5萬元降到2008年的3.5萬元。銷售及管理費用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利潤卻發(fā)生下降。通過采用變動成本法計算編制損益表,可以發(fā)現(xiàn),完全成本法下,2007年的一部分固定制造費用(6萬元)以期末存貨的形式轉移到2008年并由2008年完全負擔(因為2008年不存在期末存貨),致使在傳統(tǒng)利潤計算過程中,2007年的一部分費用由2008年負擔,而2008年的一部分利潤被轉移到2007年,掩蓋并扭曲了兩個年度的真實經(jīng)營業(yè)績。即該公司2007年的畸高利潤并不是通過真實的銷售實現(xiàn)的,而是僅僅通過增加產(chǎn)量實現(xiàn)利潤的虛長。因為產(chǎn)品成本中固定成本隨著產(chǎn)品成本結轉到下一個年度,從而“減少”了本年的費用,“提高”了本年的利潤。
在完全成本計算方法下,一方面可能會促使部分企業(yè)為了完成當年的利潤目標,不顧市場盲目生產(chǎn),造成產(chǎn)品的大量積壓和人力物力的浪費;另一方面,某些上市公司為了迎合證券市場的監(jiān)管,可能會采取調整不同年度的產(chǎn)銷量、通過操縱真實經(jīng)營活動的辦法進行盈余管理,規(guī)避“三年暫停、四年終止”的退市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