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我國在2007年引入公允價值。 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主要應用于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等五個領域。通過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發(fā)現公允價值的運用對盈余管理的影響有限。一方面,公允價值計量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進而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但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客觀因素的存在,增加了上市公司的主觀判斷,進而賦予了上市公司更大的自主權,為公司進行盈余管理開辟了新的空間。
一、實證研究
(一)研究假設
假設1: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計量中通過公允價值的應用進行盈余管理
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計量中有條件地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將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進而引起當期利潤波動。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增加,在以前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確認時不會確認這部分收益,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則將這部分收益計入當期損益,反映在當期業(yè)績中。因此,企業(yè)可能會利用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來進行盈余管理“創(chuàng)造”賬面利潤。
假設2:上市公司通過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中的運用達到盈余管理的目標
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再次將公允價值引入債務重組中,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引入可能為部分公司利用債務重組創(chuàng)造利潤帶來了機會。債務人可以通過現金、非現金資產、債務轉為資本、修改其他債務條件及其組合方式清償債務。債務人用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時,將產生債務重組收益和當期損益兩部分收益。而債權人將產生債務重組損失。若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越高,則債權人的債務重組損失也就越小。而債務人的債務重組收益也就越少,但其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也越大;反之亦然。這樣一來,債務重組中債權人與債務人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共同利益,即提高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以減少債權人的損失、美化債務人的營運能力。這就為企業(yè)利用債務重組調整損益提供了動機。
假設3:上市公司通過公允價值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中的運用達到盈余管理的目標
新準則規(guī)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原則上應按照購買法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即購買方在購買日對作為企業(yè)合并對價付出的資產,發(fā)生或承擔的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企業(yè)可以通過調節(jié)支付對價資產以及被購方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來操控利潤,或是通過確認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來調節(jié)利潤。如購買企業(yè)可以通過重估支付對價資產的價值,直接將其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調節(jié)利潤。另外,也可以利用大幅度壓低購入資產的重估價值,以達到調節(jié)利潤的目的。
(二)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選取2007年機械、儀電儀表行業(yè)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為例,剔除了數據缺失的公司,共有110家。
所選的數據以2007年年報的截面數據為主,信息來源于中國證券網(http//www.cnstock.com/2006)、巨潮資訊(http://www. cninfo.com.cn)、巨靈金融終端等相關網站和數據庫。
(三)本論文采用模型介紹
=b0 ( ) b1 () b2 () αj∑NRi,j εi,t
TA——公司i在年度t的應計利潤總額;
ΔREVi,t——公司i年度t的主營業(yè)務收入相對于年度t-1的變化;
ΔRECi,t——公司i年度t的應收賬款金額相對于年度t-1的變化;
PPEi,t——公司i年度t末的固定資產總額;
A——公司i年度t-1末的資產總額,即t年初資產總額;
εi,t——殘差;
NRi,j——虛擬變量,各虛擬變量的含義見表1。
(四)實證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2.相關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3.線性回歸統(tǒng)計結果及其分析
二、結果分析
本論文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利用SPSS分析軟件,對所選取的機械、儀電儀表行業(yè)上市公司的研究變量進行了分析。首先提出研究假設,然后在修正的瓊斯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本文的實證研究模型,最后對模型的相關變量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相關性統(tǒng)計分析以及回歸分析。
從實證研究的結果來看,在0.1的顯著水平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企業(yè)合并領域的應用與應計利潤總額的相關性顯著,而在金融工具、債務重組領域的應用與應計利潤總額的相關性不顯著。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在我國目前的市場和監(jiān)管環(huán)境下,公允價值的應用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影響有限。換句話說,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這一手段進行利潤操縱的空間非常有限。
參考文獻:
[1] 阮美梅.基于公允價值的盈余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
[2] 王勇.新會計準則下盈余管理空間變化的實證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9,(2).
[3] 樊懿芳,紀巖.債務重組與盈余管理[J].財會通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