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ontact.png)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擴招使得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走向“大
眾”教育。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教育資源的嚴重不足,由于我國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偏低,而且增加的經費遠趕不上高等教育規(guī)模增長的需要,因此利用負債方式進行規(guī)模擴張,就成為許多高校行之有效的辦法。但種種跡象表明,這種大規(guī)模舉債辦學,快速擴張的模式引起了高校的財務風險。如何規(guī)避高等院校的財務風險問題就成為目前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財務管理者所要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 負債擴張 財務風險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已經成為了又一個高危行業(yè)?!澳銈儗W校借錢了么?”這是近年來大學領導們相互之間最為流行的“問候語”,其中雖然不乏“戲言”的成分,卻也十有八九地概括了當今大學的財務狀況:舉債“興教”已成為大學的一種“時尚”。20世紀末,國內高校的擴招高潮一浪勝過一浪。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1999——2004年期間,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增長了2. 2倍,其中研究生人數增長了3. 1倍,而此前1993——1998年的6年間,分別只增長了34. 4%和86%。顯然,原有的教學條件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對教學硬件、軟件的需求,于是,高校的擴張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大學城”這個新名詞也應運而生。大學城不是在一天建成的,與大學城一起壯大的是大學的招生規(guī)模,還有巨額的銀行貸款。自從1999年初,各高校獲準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后,大學和銀行之間的聯(lián)系就愈發(fā)緊密,在銀行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座大學城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位于河北廊坊的東方大學城占地7. 3平方公里,投資達50億元;南京的仙林大學城的規(guī)劃面積達70平方公里,投資達50億元;同屬南京的江寧大學城占地30平方公里,投資達40多億元;位于廣州小谷圍島及其南岸地區(qū)的廣州大學城占地超過43平方公里,投資竟高達120億元……除了上述大學城中的“巨無霸”外,還有眾多“小型”大學城零散地分布于全國各地,它們對于中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功不可沒”。
一邊是大學擴張帶來的大學教育的欣欣向榮,一邊卻是自身的負債累累。2005年6月28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曾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指出,在對18所中央部屬高校2003年度財務收支情況進行了審計和調查后,發(fā)現不少高校大規(guī)模進行基本建設,造成債務負擔沉重。
二、高校負債擴張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作為非營利機構,高校的負債擴張財務風險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擴招帶來的圈地、投資、舉債熱,必將加大高校財務風險
為適應擴招的需要,各高校紛紛大興土木,舉債發(fā)展,興辦所謂“二級學院”、“新校區(qū)”。這雖使高校有了“量”的擴張,校園面積擴大了,建筑面積增多了,但這種硬件的投資是在借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是搞赤字預算。同時高校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過度舉債或不良舉債后,將產生嚴重影響教學科研、人才穩(wěn)定和財務安全等不良后果。盡管部分貸款是低息貸款或國家貼息,但由于沒有一個整體的規(guī)劃,貸回的資金往往沒有??顚S茫潜幌牡袅?,因此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就值得憂慮了。但借來的錢終究是要還的,若國家金融政策調整,利率發(fā)生變動,高校又在不恰當的時候籌集資金,會因付出高于平均利潤率的利率而蒙受更大的損失。
(二)部分高校對貸款的風險認識不足,還貸的責任意識不強
根據“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自批準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的校長為高等學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學校在民事活動中享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币虼藢W校應根據自身的償還能力來貸款,并自行承擔還本付息的責任。但當前有的高校對這一問題存在錯誤的認識,認為高等學校是國家的學校,學校的資產屬于國家,高等學校是社會公益事業(yè),不是企業(yè),沒有“高等學校破產法”,學校不用擔心倒閉的問題。這一思想直接導致了部分高校對銀行貸款所帶來的財務風險認識不足,于是在實際操作中,學校根據貸款利息承受能力決定貸款規(guī)模,幾乎不考慮學校自身償還本金問題。
(三)利息費用激增,學校日常支出結構發(fā)生變化,有形效益支出下降
貸款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便是利息。對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yè)來說利息費用可以通過運用貸款資金所取得的收益來補償。對于非營利的高校來說,貸款資金本身不帶來收入,更無盈利可言,利息費用只能通過學校的事業(yè)收入來彌補。因此,負債金額越大,所支出的利息費用就越多,日常運行中有形效益支出比例越低。在事業(y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減少人員經費和其他公用經費支出。從高校財務運行的經驗數據來看,當一個高校的利息費用超過其收入的10%時,該校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的原有規(guī)模便很難保持,甚至會萎縮。其直接后果是降低教職工待遇或使教職工待遇無法正常增長,嚴重的還可能縮減科研方面的支出,從而導致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教學科研質量下降。在當前強調以人為本,突出骨干教師待遇的情況下,其后果更為嚴重。
三、高校負債擴張財務風險的防范與對策
為了規(guī)避高校負債擴張財務風險,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強化高校財務管理工作,建立財務預警分析指標體系
財務風險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尤其在市場發(fā)育不健全的條件下,財務風險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強高校財務風險管理,建立完善的財務預警系統(tǒng)尤為重要。首先,要確立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tǒng)。高校在編制年度財務預算的同時應該做好現金流量預算的編制,這也是高校財務管理工作中特別重要的一環(huán)。準確的現金流量為高校提供預警信號,使單位領導能及時采取措施。為能準確地編制現金流量預算,高校應將各具體目標加以匯總,建立高校全面預算,預測未來現金收支的情況。其次,在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tǒng)的同時,還要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tǒng)。其中,償債能力、經濟效益、發(fā)展?jié)摿χ笜俗罹叽硇?,一個全部用自有資金經營的高校,只有經營風險,而沒有財務風險。因此,要權衡舉債經營的財務風險來確定債務比例,應將負債經營資產收益率與債務資金成本率進行對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證本息到期歸還,實現財務杠桿收益;同時還要考慮債務清償能力,即高校擁有流動資金多少或其資產變現能力強弱,債務資本在各項目之間配制合理程度。高校在建立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后,對風險信號進行監(jiān)測,一旦預警,應采取切實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以控制風險和分散風險。
(二)處理好當前、長遠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
“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發(fā)展”。高校的發(fā)展也應該遵守這條準則。歷史經驗證明,高校如果不能取得自身內部“生態(tài)”平衡和自身與社會的“生態(tài)”平衡,不僅使高校面臨危機,而且會給后代帶來負面的影響。在當前與長遠的關系上,各校要立足于本校的校情,從當前緊迫需求和現實條件出發(fā),優(yōu)先解決影響和制約學校整體發(fā)展與改革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又要著眼于學校現代化建設的長遠發(fā)展,做好中長期規(guī)劃,把培養(yǎng)一批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放在突出位置,及早作出部署。高校在實現自身職能的同時,要努力把當前的需求與長遠的、未來的需求統(tǒng)一起來,從而作出合理的行為選擇。當前的需求是基于社會的現實需要,而長遠的需求則是謀求高校和社會的發(fā)展,任何忽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行為都是會承擔風險的。我國高校應具有超前意識,既要考慮到當前和近期的需要,又能預見未來教育的變革,使其主動適應未來的需要,否則,將會被社會所淘汰,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教育事業(yè)的落后。
(三)樹立風險意識,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高校應首先樹立風險意識,從高校最高管理者到普通的職工,都應明白,財務風險藏匿于高校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任何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失誤都可能會給學校帶來財務風險,所以高校所有人員,特別是領導層必須將風險防范意識貫穿于整個決策工作的始終。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管理工作的成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均會大大增加決策失誤的可能性。為防范風險,學校必須采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盡量采用定量計算及分析方法并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進行決策。對各種可行方案,要尊重有關專家的意見,要認真進行分析評價,從中選擇最優(yōu)的決策方案,切忌主觀臆斷。
(四)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展多層次辦學,分散財務風險
如今,我國己經步入知識經濟、技術經濟的時代,知識的更新、技術的提高速度已越來越快,不但年輕的一代要掌握這些新知識、新技術,廣大的中青年知識型人才、技術型人才也要輸入新鮮的血液,否則就有可能被這個社會淘汰。高校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在培養(yǎng)全日制學生的同時,充分利用其現有的教育資源,開展成人教育、繼續(xù)教育,舉辦各種短期培訓班,為高校廣開財源,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財務風險是不可避免的。我國各層次、各類型、各性質的高校都必須高度重視財務風險的控制與防范,并努力化解財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