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ontact.png)
一直以來,“教師”這個職業(yè)在一般人眼里,工作穩(wěn)定、收入頗豐、環(huán)境單純、形象高雅、社會地位高、福利有保障。大學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畢業(yè)后也對“教師”職業(yè)羨慕有加,甚至情有獨鐘、趨之若鶩。從各種媒體公布出的百分之幾的教師錄取率便可見一斑。殊不知,盡管同為“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中職教師、大學教師所面臨的工作環(huán)境、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卻是大相徑庭的。這其中,中職教師是頗為特殊的一群。他們現在所面臨的不只是教師的榮耀與自豪,更多的是一系列的迷茫與困惑。正所謂“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作為長期從事中職教育的一線教師,對同伴群體所承載的諸多困惑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怨天尤人。撰寫此文旨在陳述、分析中職教師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一、中職教師所面臨的諸多困惑
困惑之一:教學計劃無法如期實施。許多中職教師(尤其是數、理、化、英語等基礎課教師)經過認真、仔細、充分的備課,滿懷信心地走進教室,卻發(fā)現自己的教學計劃根本無法順利實施。因為許多中職學生連最起碼的中、小學基礎常識都沒有完全掌握,中考成績兩、三百分者比比皆是。如果僅用學習成績來衡量,絕大部分中職學生只能歸屬為“差生”一類。曾有英語老師對剛進校的新生進行英語字母默寫測試,結果能正確寫出26個字母的學生竟然不到一半,文化基礎可見一斑。所以,在此基礎上,上課聽不懂、學不好也就不足為怪了。尤其是與基礎知識關聯(lián)甚密的英語、數、理、化等學科,學生即使想學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師們最終也只能望洋興嘆、苦惱不已。
困惑之二:正常的教學秩序難以維持。眾所周知,正常的教學秩序是保證教學計劃實施的充分必要條件。盡管教師對課堂紀律反復要求、一再強調,但仍被一些學生置若罔聞、視同兒戲。這樣教師不得不用相當多的教學時間來維持課堂紀律。在這過程中,教師的言行尤為小心謹慎,否則,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因“自尊心”受到傷害,覺得“沒有面子”和教師產生對立。
困惑之三:“師道尊嚴”受到嚴峻挑戰(zhàn)。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以“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尊師愛教”“師道尊嚴”等語言來形容與表達對教師的尊重和重視。教師們也樂于在相對清貧的環(huán)境中,“點亮別人、燃燒自己”,享受這份尊重與肯定,并把此視作巨大的精神財富來支撐自己的價值信念、慰藉自己的心靈。然而當前的中職教育中,“師道尊嚴”的現實約束力已迅速減弱,“尊師愛教”的傳統(tǒng)理念也在被逐漸淡化。不少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目中無人,對老師的一再教誨與反復勸導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從不服老師管到不要老師管。老師也慢慢由不知怎么管、不敢管到不愿管。一個普遍的現象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中職教師的自信心在明顯地減弱,自卑感在顯著地增強。
困惑之四:經濟、社會地位明顯偏低。有學者曾經對6個省市30所中職學校700余名中職教師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中職教師職業(yè)成就感普遍較低,其中對收入不滿意是導致他們成就感不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F在中職學校的主體教師基本上都是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畢業(yè)時大學文憑、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與當年的大學教師、政府工作人員相比毫不遜色、相差無幾,在同一個層次上,均屬同輩群體中的佼佼者,社會地位、經濟收入也應該不在人下。而事實并非如此。從縱向來看:當年畢業(yè)后從事其他行業(yè)的同窗好友,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如今基本已是一官半職或身為國家公務員,社會地位與中職教師已不可同日而語;所享受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其他經濟收入(包括隱形收入)往往是中職教師的雙倍甚至更多。從橫向來看:中、小學教師所從事的是基礎性教育,社會、家長、學生本人都非常重視,國家給予的經濟收入已與公務員并肩看齊;而大學教育一直是國家高度重視和重點投入的對象,大學教師所享有的科研經費和經濟待遇也是中職教師望塵莫及的;其社會地位往往是與“專家”、“學者”、“權威”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同樣擁有講師、教授職稱頭銜的中職教師,其福利待遇、經濟收入相比之下絕對是相形見絀的。
困惑之五:成就感無法實現。有人曾經對中職教師的成就感進行過專門的調查,結果令人遺憾:被調查的135名職業(yè)學校教師中,缺乏成就感的人數超過50%。這清楚地表明現在中職教師成就感非常缺失,職業(yè)倦怠也非常普遍。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教師成就感的實現往往是用學生成績來衡量的。相比而言,中、小學教師所從事的是基礎教育,社會、家長頗為關注,學生自己也爭先恐后,積極上進;而大學教師所教授的學生,學習基礎、學習成績、主動性和綜合素質在同輩群體中基本上屬出類拔萃的精英和佼佼者,成大器者不勝枚舉。唯獨中職教師所面對的幾乎都是應試教育的淘汰者。學生普遍基礎弱、成績差;學習積極性低、學習方法不好;課堂的感悟力、理解力和接受力都處于較低水平。即便教師使出渾身解數也往往因積重難返而收效甚微、諸多努力付之東流。長期以來,教師筋疲力盡,身心疲憊,沒有成就感,只有失落感。另一方面,絕大多數中職教師往往被看成單純的“教學機器”,除了課堂教學以外,在教學制度和學生管理等其它方面鮮有發(fā)言權(即便有也往往是走過場),更沒有決定權;許多合理性的建議和要求由于種種原因很難被聽取和采納,行政決定教學非常普遍。長此以往,許多教師感到學生成績、自我才能、職業(yè)前途、社會價值均無法得到體現,毫無成就感可言。于是,教師心灰意冷,寧愿棄教從政,以期提高和改善自己人微言輕、不如人的局面。
困惑之六:知識體系、知識渠道與時代脫節(jié)。中職教師的主體大多是畢業(yè)于上世紀80~90年代,其知識體系、知識結構、知識內容和知識渠道明顯保留著時代的水平和烙印,許多方面已遠遠不能滿足中職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其一,知識內容陳舊、老化;其二,知識體系單一、固化,綜合知識匱乏;其三,學歷低下、知識淺顯、視野狹窄;其四,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對教師壓力不大、要求不高,致使不少教師養(yǎng)成了較大的惰性、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更新知識的速度緩慢。因此,當面臨技能教育的新要求和新內容時,越來越多的中職教師深感自身知識與時代脫節(jié),尤其在專業(yè)技能的教學上,教師普遍力不從心,相關知識捉襟見肘,對需要強化的技術、技能培養(yǎng)與訓練只能予以簡化與弱化。
困惑之七:教學方式不被學生認可。由于知識結構、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不少中職教師對電腦知識的熟知和運用程度還處于最原始的初級階段,能熟練使用現代化的辦公程序和教學設備的為數甚少;絕大部分仍然習慣于延用“一本書、一只筆、一塊黑板、一副嗓子”的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而現在的中職學生卻是在網絡、電視、手機、MP4的物質環(huán)境中長大,更樂于接受與歡迎聲音、圖像、色彩綜合作用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所以,即便教師在講臺上使出渾身解數、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們依然覺得形式陳舊、內容枯燥、抽象乏味;普遍對被動學習的情景毫無興趣、趴在桌上昏昏欲睡。于是,教師對教學的激情被嚴重抑制,對學生的認同感越來越低,與學生的互動也越來越少;同時,在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中,教師的滿意度得分也越來越低。教學雙方形成惡性循環(huán)并周而復始。
二、對中職教師所面臨困惑的思考
一系列的困惑與窘境,迫使中職教師經常不約而同地捫心自問:“中職教師”的職業(yè)能否繼續(xù)從事?怎樣的學識和能力才能支撐起這份職業(yè)的需要?現在的中職學生到底該怎樣面對與教育?是什么原因導致中職教師的困惑?如何走出困惑?這是始終縈繞在中職教師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問題。不言而喻,中職教師所面臨的困惑與窘境是社會環(huán)境、經濟現狀、科技水平、教育制度、價值觀念、教學評價體系等一系列諸多客觀因素相互影響、綜合滲透的最終結果。
1.關于中職教師師德問題的思考。當今社會信譽危機、物欲橫流,功利、浮躁、誘惑比比皆是。中職教師堅持獨善其身、不隨波逐流,堅信“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為師之道,恪守以德服人、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師德標準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中職學生公德意識普遍淡薄、道德水準明顯偏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是中職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要注重德育的細節(jié)教育。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遵守社會公德、維護教師形象;著裝大方、舉止文雅…,這些看似輕而易舉、信手拈來、細枝末節(jié)的日常小事,卻無時不刻真實地反映教師師德的內在素質、烘托著教師修養(yǎng)的真實程度。正所謂細微折射品質、細小決定不同、細節(jié)決定成敗。教師的道德水準和修養(yǎng)水平都蘊含在一抬手一投足的言行神韻之中。在教師威信和地位逐漸減弱的今天,中職教師必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去詮釋和鞏固師德的力量、維護人格意義上的“師道尊嚴”;只有通過言傳身教去感化和教育學生,才能獲得其發(fā)自內心的認可與接納。
2.關于中職教師知識結構、知識渠道的思考。當今時代互聯(lián)網已廣泛普及,電腦設備也普遍使用,新概念、新理念、新思想層出不窮、應接不暇。許多早已固化在中職教師大腦中的思想觀念和知識水平直接或間接地被動搖、質疑和拋棄。迷茫、困惑、憂慮無濟于事,接受和正視現實、改變和提升知識是必然的選擇。因此,一方面,中職教師應防患于未然,積極主動地通過多種渠道努力學習和更新知識,開拓視野,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學知識、教學理念及相關動態(tài);另一方面,在提倡與鼓勵教師自覺更新知識的同時,學校及管理部門要給予一定的要求和壓力。近年來,大學教師學歷水平普遍提高了檔次,博士生、研究生已成為必要條件。本科學歷的教師均面臨著被淘汰的壓力。所以,對于中職教育而言,在學歷水平、準入門檻、職稱評聘等方面也應該相應提高硬性標準,消除教師的惰性,使中職教師的科學知識、技能水平普遍、迅速地上臺階,以適應與滿足新形式下中職教育的最新需要;再一方面,國家和學校要加大實訓基地、配套設備及教師技能培訓的投入力度,把中職教師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中解放出來,為其學習和實施實踐性教學,強化技術、技能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加快促進教師知識結構、知識內容、知識渠道和知識形式的轉變。
3.關于中職教師教學模式的思考。中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必須嚴格遵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職業(yè)道德。一方面,要認真刻苦地學習電腦、多媒體等新的科學知識,接納和運用網絡、通訊等新技術的知識渠道,系統(tǒng)補充和更新知識結構和知識內容,積極進行自我沉淀和養(yǎng)精蓄銳;另一方面,針對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課堂的感悟力、理解力和接受力低的現實狀況,采取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方案按照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和就業(yè)需求量體裁衣;合理把握進度,刪繁就簡;科學選擇內容,降低知識難度;少演繹推理、多演示說明;少邏輯抽象、多形象具體;充分利用聲音、圖像、色彩、情景融入、角色扮演等教學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更立體地展示教學內容,以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關于中職教師成就感評價標準的思考。中職教育所注重的是包括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中職教學應由單純的知識型教育轉向能力型教育、發(fā)展型教育、人本化教育。所以,在認真?zhèn)魇趯I(yè)知識,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技能的同時,要堅決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科的自身特點,充分挖掘和肯定中職學生的可塑性和獨特性(諸如環(huán)境的適應性較強、承受挫折的彈性大、動手操作的協(xié)調性較好、職業(yè)的期望值現實合理等等),加強對中職生的德育教育和德育滲透。如果中職教師能夠長期不懈地引導學生徹底擺脫以往的自卑和壓抑,幫助其恢復自信、重樹信心,樹立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健康向上的信念,那么就是事業(yè)的巨大成功,也是對學生和社會的極大貢獻。所以,中職教師對學生判斷的標準以及對自身成就感的思維模式,必須相應地予以調整和改變,應該以多視角、全方位的目標進行審視。事實上,大量畢業(yè)于中職學校、擁有一技之長的高薪技術人才的職業(yè)成功已經表明,只要在具備良好職業(yè)道德和個人素質的前提下,擁有了一技之長,就一定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和企業(yè)的重用;人才市場供求規(guī)律的作用,政府對高技能人才的積極評價導向,必將逐漸改變輕視技能型工作的傳統(tǒng)觀念。中職教師培養(yǎng)的技能型人才在收入報酬和社會地位上必將或正在大幅提升,正所謂“行行出狀元”。
5.關于中職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長期以來,部分中職教師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礙。其主要表現為:沒有自信心,沒有成就感;沒有耐心。為了維護“人類靈魂工程師”樂觀、積極、理性、平和的正面形象,中職教師一般不愿提及“心理健康”這一敏感話題;即便是對已經定性的心理問題也是避諱莫深,往往視之為隱私。眾所周知,教師的心理問題絕不只是單純的個人問題。它不僅會給教師自身的工作、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和困惑,而且由此產生的師源性心理傷害會給學生帶來終生的痛苦和長期的夢魘,并直接或間接對學生的身心成長和思想形成留下?lián)]之不去的負面影響。所以,中職教師的心理健康是保證師德素質、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和核心前提,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學校及相關部門要定期進行心理衛(wèi)生知識的培訓、咨詢、評估、疏導,使中職教師對心理健康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與把握;要及時了解教師的心理需求,察覺、糾正和避免教師的心理偏差,讓他們在關懷和慰藉中獲得心理平衡,增強心理免疫力,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中職教師自身要有意識地了解和防范心理問題,自覺豐富心理調試方面的知識,正確看待心理健康問題;掌握運用一些科學實用的調試方法,諸如:“換位思考法”、“時間遺忘法”、“自我解脫法”、“自我回避法”、“環(huán)境更新法”、“生理保健法”等等;保持與更多人的溝通與交流,努力克服由職業(yè)特殊性帶來的交往甚少、情感疏遠、信息不暢的弊端;學會借助現代化通信工具和網絡聯(lián)系來化解心理危機(諸如:電話、視頻、郵件、qq、微信、博客等等),經常性地保持與教師同伴群體、朋友的交流與溝通,在傾訴中獲得共鳴與理解,從而建立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6.關于中職教師經濟待遇、社會地位問題的思考。無論是與教師群體還是與其他職業(yè)群體相比,中職教師待遇普遍偏低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與大學教師相比,中職教師自愧不如;就連當年同輩群體中,學習成績和學歷層次均不如己的中、小學教師,如今的經濟待遇也已超越中職教師向公務員的水平提升。倘若與其他職業(yè)的同輩群體相比,中職教師的經濟收入顯然也是既單純又透明。客觀、理性地來看,中職教師的經濟待遇、社會地位與實際付出是不成正比的。之所以如此,是與中職教育地位的相對偏弱、不太被社會和相關部門關注與重視有關。在一般人看來,教師的工作相對輕松、自由,殊不知絕大多數中職教師的工作任務難點和重心并不僅僅只在單純的課堂教學上,其勞動強度和工作難度往往不被外人所了解。中職教育的教學目標、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對象與其他層次的教育相比有其非常大的獨特性。社會對中職教師的評價既不能用基礎教育也不能用高等教育的標準來生搬硬套,而應該系統(tǒng)、綜合、全面與科學地進行判斷。由于中職生素質相對低下,許多人對學習根本不感興趣,不少學生只對虛擬的網絡世界情有獨鐘。為尋求“電子海洛因”的自由與輕松,夜不歸宿者大有人在、不勝枚舉。教師整天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起早貪黑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以防意外發(fā)生,其工作難度和時間長度往往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但遺憾的是,中職教師的種種付出與辛勞沒能在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上得到客觀、公正的回報和體現。希望社會及相關部門能夠對此引起高度關注與重視,采取相應措施維護中職教師的根本利益,保護中職教師的工作積
7.以何種心態(tài)對待學生問題的思考。不言而喻,對于中職學生如果只是以文化學習成績論英雄,那無疑是有失偏頗的。這不僅會使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極大的傷害,而且還可能致使他們破罐破摔,無所顧忌。由于絕大多數中職生在基礎教育學習階段被定性為“落后生”,很少受到教師的密切關注與肯定。他們比“優(yōu)等生”更加迫切與渴望得到重視與表揚;并對來之不易的關注與贊許顯得格外地興奮與珍惜。所以,中職教師一方面要擅于用愛心、耐心和細心去發(fā)掘每個學生獨特的、鮮為人知的閃光點,并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同伴群體面前);另一方面要以平等、尊重、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每一個學生,使其深刻領會具備良好職業(yè)道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努力杜絕與克服任何容易讓學生產生負面聯(lián)想和心理刺激的言行舉止,避免進一步加重學生的自卑心理和抵觸情緒;盡量多地用正面引導和鼓勵的方式,用自己的真心、貼心和耐心去引導和感化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中職教師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在沿襲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談話和交流等方式之外,要注意兼顧當代中職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交流模式和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機短信、網絡平臺等現代交流形式,用他們熟知和習慣的網絡、流行語言,采取一對一的接觸形式,全面、及時、有效地了解學生,并對學生思想、生活、心理、就業(yè)等方面進行答疑解惑和耐心指導,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盼望已久的愛心與呵護,體會教師特殊的關注與對隱私的尊重;讓學生在久違的意外和感動中,發(fā)自內心地產生對教師的感恩與愛戴,自覺提高學習積極性,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增強就業(yè)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