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岳乱合集目录500伦_在教室里被强h_幸福的一家1—6小说_美女mm131爽爽爽作爱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xù)購物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學校高校財務管理論文 > 高校教師的行為選擇及對策

高校教師的行為選擇及對策

  眾所周知,現(xiàn)代高校較為公認的職能有三項――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科技和服務社會。而這些職能的實現(xiàn)都是依靠高校的教師來實現(xiàn)的,因此,高校教師的日常工作也就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其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高校教師行為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一、高校教師行為選擇的沖突和矛盾
   從根本上講,高校的三大職能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其根本目的都是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培養(yǎng)人才是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人才支撐,發(fā)展科技是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服務社會則是直接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服務、繼續(xù)教育等。培養(yǎng)人才固然以教學為主,但需要教學與研究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高校的三項職能在根本目的上是統(tǒng)一的,但在具體運作上并非沒有沖突和矛盾,具體到不同的高校也會有差別。與此相對應,高校教師的行為選擇也具有一致性,教師參與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也有利于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但具體到不同的教師,其個體行為選擇也存在沖突和矛盾。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盡管所有受訪者都承認高校的首要職責是培養(yǎng)人才,但在現(xiàn)有考評體系下,超過85%的受訪者承認,希望能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于科學研究,而且超過50%是為了評職稱的需要,只有不到3%的受訪者表示愿意潛心教學,不到5%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專注于社會服務。
   二、高校教師行為選擇的影響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影響高校教師行為的主要因素有教師自身的因素、高校的類型、政策的導向等。
   (一)教師自身的因素
   高校教師的行為選擇首先受其自身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主要包括:教師的學歷和教師的職稱、教師的學科類型。
   教師的學歷層次會影響教師的行為選擇,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學歷越高,用于科學研究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在受訪的具有博士學位的25名教師中,科研精力超過60%達15人,其中有2人超過70%,科研精力在51%~60%的有6人,科研精力低于50%的僅有4人;具有碩士學位的33名教師中,有17人科研精力超過50%;具有本科學歷的47名教師中,只有31%的教師科研精力超過50%,而且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40歲以上且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人,35歲以下的本科學歷教師中高達85%是以教學為主。
   教師的職稱對教師的行為選擇影響十分顯著。擁有正高職稱的教師中,超過82%是以科研為主,約2%是以行政管理為主(主要是??茖W校的領導);擁有副高職稱的教師中,有超過62%是以科研為主。
   教師的學科類型對教師的行為選擇也有顯著影響。基礎類課程的教師超過73%是以教學為主,而專業(yè)課教師有超過68%是以科研為主。
   (二)高校的類型
   目前我國的高校主要有三種類型,??茖W校、一般大學、高層次大學,不同層次的高校有著不同的職能分工。高層次大學以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為主,同時承擔大量的科研任務;一般大學主要承擔本科教育任務,部分學校適當承擔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和一定量的科研任務;專科層次的高校則主要以教學為主,主要培養(yǎng)在第一線從事生產、服務和管理及各類實用型、技能型人才,適當從事社區(qū)服務和教學研究工作。與此相對應,不同類型高校的教師其行為選擇也有明顯的差異。同樣是副教授,研究型本科的副教授超過73%是以科研為主,教學型本科的副教授只有58%是以科研為主,而??茖W校中,只有不到30%是以科研為主,超過50%的副教授是以教學為主。在??茖W校中,另有約10%的副教授是以行政管理工作為主,很少參與教學和科研。
   從教學工作來看,如果不折算本科院校導師指導研究生的課時,則研究型本科大學的正高教師平均周學時為4學時,副高教師為8學時,中級職稱教師為12學時,初級職稱教師為6學時;一般本科院校的正高職稱教師平均周學時為6學時,副高職稱教師為12學時,中級職稱教師為15學時,初級職稱教師為12學時;??茖W校的正高職稱教師平均周學時為8學時,副高職稱教師為15學時,中級職稱教師為17學時,初級職稱教師為16學時。
   (三)政策的導向
   目前,高校對教師的價值衡量主是是看其職稱高低,在職稱評定中,又主要是考核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在教學和科研中,又主要以科研為主。老師主持或參與了科研項目,撰寫發(fā)表了學術論文,才能取得相應專業(yè)技術職稱,并帶來經濟收益、社會聲譽等各方面的好處。在這種政策導向下,教師的行為選擇會受到顯著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高校現(xiàn)有的職稱考評體系會引導教師將工作重心放在科研,其次是教學,對服務社會則不具有導向性。
   三、高校教師行為選擇的理論分析
   從理論“經濟人”的角度來看,高校教師的行為選擇帶有明顯的收益預期。這種預期包括貨幣收益預期和非貨幣收益預期兩個部分。貨幣收益預期主要指教師行為選擇后可能獲得一切可貨幣化的收益(如工資、津貼、其他收益);非貨幣收益預期主要指教師可能獲取的名譽、地位、社會聲望和影響力等。這里統(tǒng)一用期望總效用(TU)來表示。由于教師總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其行為選擇即是根據(jù)預期的期望效用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按不同比例支配用于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假定期總的時間和精為力I,投入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時間精力分別為X、Y、Z,預期的單位效用分別為PX、PY、PZ。則:TU=U(X,Y,Z)。根據(jù)“經濟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原理,構建如下多元消費方程:
   目標函數(shù)max TU=f(X,Y,Z)
   約束條件s.t PxX+PyY+PzZ=I
   令:L=f(X,Y,Z)+λ[(I-PXX+PYY+PZZ)],采用拉格朗日乘數(shù)法求解Z最大的必要條件為:
   四、引導高校教師行為選擇的對策
   根據(jù)上述論述,高校的主要職能與教師的個體選擇存在著矛盾和沖突,為了引導教師的行為選擇與高校的基本職能相一致,有必要根據(jù)高校的層次和性質、教師的學科類型等合理調整教師考評體系。
   (一)優(yōu)化考評指標體系
   目前高校的考評體系主要是職稱,而職稱評定則主要是看論文、專著的數(shù)量,而往往忽視教學能力的考察,更沒有社會服務的硬性要求。因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教師考評體系進行調整,除了職稱體系外,可以考慮增設教學名師考評體系和社會服務考評體系。同時,在職稱評定時也應借鑒國外大學的標準,分別從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三個方面來進行考察,并合理確定各項職能的期望效用。
   (二)根據(jù)學校類型調整分配機制
   目前所有高校的崗位津貼基本都是按職稱高低來確定標準的,而職稱的評定基本上是根據(jù)科研工作來確定的。因此,有必要根據(jù)學校的類型調整分配機制。對于高層次的研究型的大學,可以考慮以科研水平為主確定分配標準;對于一般大學,應堅持教學、科研并重,并適度考慮社會服務;對于普通專科學校,可以考慮以教學為主,兼顧社會服務。
   (三)根據(jù)學科類別確定考評標準
   根據(jù)高校教師的學科類別制定相應的考評標準,基礎類學科的教師可重在教學工作考評,專業(yè)類和技術類學科可側重于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考評。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