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ontact.png)
辯論教學,即在課堂中采用分組辯論的方式來教學,通過辯論不僅讓學生主動去熟悉和深刻理解教材中的思想觀點,更鍛煉了同學們發(fā)表自己見解的語言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因此,在當今課堂中被廣泛應用{1}。在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對辯論教學進行了深刻的闡釋,辯論可以啟發(fā)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這在歐洲思想史及教育史上極具前瞻意識。
一、課堂辯論教學方法的意義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環(huán)境成為重要的課題。筆者認為,辯論式教學方法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尤其是在大學教育課堂中。新時期的大學生已經越來越不滿足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他們是一群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個性鮮明的新新人類,他們更愿意自己去主動探索未知的世界。辯論式教育把課堂轉變成開放式和討論式為主的課堂,更加積極引導和組織學生一起去探索新的知識。因此,在大學開展一些課堂辯論,對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主要分析如下:
第一,辯論教學集讀、寫、聽、說訓練于一體,這些能力在學生準備收集材料、與對手對辨過程中都能夠得到鍛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學風、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勇敢自信大膽地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互助合作的協(xié)作精神、勝不驕敗不餒的優(yōu)良思想作風等。
第二,辯論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能力。當今大學生在自我表達的主動性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作為教師應該多多引導學生能夠用準確的語言、準確的概念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等將自己的見解準確傳達給別人,幫助其在今后的社交活動中凸顯優(yōu)勢。通過辯論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對他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與周圍人交流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辯論教學也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一個途徑。教師作為組織者,根據自己對教學目的、教學模式的認識,加上學生實際情況可自行設計教學模式,這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2}。
管理學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如何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筆者認為辯論教學應是首選之一。通過近五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做到將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全面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根據前一節(jié)課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案例,通過學生的課前準備、查閱資料、同學之間的討論,可以使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通過在課堂上同學之間的辯論,幫助其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評價事物,克服思想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積極準備和討論過程中,不僅對專業(yè)知識得到深刻的理解,同時對學生的綜合知識、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課堂辯論的組織模式
課堂辯論的教學方法是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得到鍛煉,但《管理學》是全部管理類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基礎課,人數較多。如果按照一般辯論比賽規(guī)模組織,那就是90%以上的同學只能作為觀眾,這樣就不能使大多數同學融入其中深入思考問題,這就有悖于當初的教學理念。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基礎不一樣,一般管理專業(yè)文理兼收,所以在課堂辯論上大部分時間文科學生占主動,這也挫傷了理科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甚至出現了消極對待的情緒,這也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根據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在課堂辯論組織中進行了以下調整。
1.小組規(guī)模確定。根據當年所帶班級情況采用了班內對抗和班級對抗兩種形式。如果整個課堂是一個自然班就采用班內對抗。如某班共有50名同學,以文科生為主,無論在語言組織和表達方面還是積極性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筆者將這50名同學按學號平均分成A、B兩方,再在兩方中按5人一組分成5組,即:A1,2,3,4,5,B1,2,3,4,5,并每組選出一名同學作為小組長負責統(tǒng)籌安排同學的分工。在案例準備上,雙方相對應的小組要選擇同一案例,各自準備資料,辯論陳述和總結發(fā)言。兩組辯論結束以后,其余同學可以根據在辯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提問,小組集體作出解答。如果是兩個以上的自然班,則采用班級對抗形式。如某兩班共80名同學,筆者將這兩班同學自然分成A、B兩方,具體的組織方式和班內對抗相同,只是在選擇案例時會考慮到同學的興趣,多選國內外大型企業(yè)管理的案例,以期提高同學對管理學的興趣。
這種分組的好處在于:首先,進行分組后的同學能夠認真對待自己的案例,對案例中涉及到的概念、管理方法能夠有一個深入的掌握,其余同學通過辯論小組之間的發(fā)言,對其提出的觀點積極進行提問,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保證了辯論參與的廣泛性。而且,對于一個剛剛接觸《管理學》的同學而言,其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都是有限的,但通過幾位同學的集思廣益,使整個辯論更加充分和具有說服力。其次,對于不同專業(yè)班級組成的課堂辯論,各專業(yè)班級從自己專業(yè)的角度多方位闡述了同一個辯題,這就使兩個專業(yè)的學生在專業(yè)寬度、眼界高度等方面都得到了互補。但在課堂中也存在一些小問題,例如在某一次關于如何通過工人的工資調動其勞動的積極性方面的案例辯論中,就有學生對辯論小組提出很苛刻的問題,并在課堂上發(fā)泄對社會分配不公平的不滿。其次,辯論方抓不住核心內容,會造成辯論時間大大延長,而且也會影響其他同學的正確認識。最后,在班級對抗中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辯論過程中個別學生往往由于對對方觀點反駁的論據缺乏,轉而對對方辯手進行人身攻擊,各方班級為了維護己方的同學也會“出嘴相助”等,這都影響了辯論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班級的控制力度。
2.課堂辯論流程設計。為了保證同學們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時間有限的前提下,根據課程內容,將課堂辯論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問題解答。每一個案例后面都有相關的問題,每組開始第一步是解答案例附帶的相關問題,這樣雙方及同學都能對對方的觀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時間一般控制在5分鐘內。
(2)雙方辯論。雙方根據對方的回答,找出認為對方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辯論,通過辯論鍛煉同學的反向思維及應變能力,時間可根據辯論情況自由掌握。
(3)自由提問。通過雙方的陳述和辯論,其余同學已經能夠作出自己的判斷,辯論結束以后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認識對任何一組提出相關的問題,并互相討論。目的是提高同學的參與熱情,也能夠督促辯論小組的辯前充分準備。
(4)總結陳詞。每組指定一人對案例所采取的措施做優(yōu)劣兩方面的總結陳詞,時間控制在3分鐘左右。
3.教師點評。由于學生最初接觸這門課時,在概念理解和原理掌握方面都比較薄弱,所以在課堂辯論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容易偏題和冷場,影響辯論的效果。對此,教師應及時進行引導以保障辯論的順利進行。
(1)專業(yè)方面。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對一些管理原理應用不當,或者對一些概念比較模糊,不能夠在辯論中表現良好,這時要針對同學在辯論過程中提出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以及一些模糊認識進行解答和引導糾正,同時把正確的管理思想傳授給同學們,以達到我們教育的初衷。
(2)語言方面。辯論過程中能夠充分展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此項能力一方面需要同學平時的積累,另一方面也需要辯前的充分準備。在點評學生辯論中語言表達方面可從清晰流暢、層次清晰等方面進行總結點評,并提供改進的建議。
(3)儀表方面。除了在給辯論作專業(yè)知識方面的總結外,還需要在同學的儀態(tài)儀表方面進行指導。有的同學對自己的舉止不太重視,穿著拖鞋或衣冠不整就開始上臺辯論,這種形象使他的辯論可信度大打折扣。這些細節(jié)問題都需要教師認真指導,幫助學生全方位的發(fā)展和進步。
三、辯論教學法應用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1.選擇合適的案例。選擇合適的辯題是辯論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一個好的管理學辯題一方面能夠滿足教學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相關的理論知識面。筆者選擇案例時一般從兩方面準備:第一,辯題要具有代表性。該案例能夠代表相關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問題,這樣通過辯論加深學生對管理學重點問題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辯題要具有焦點性。社會關注的話題一般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能夠在課堂上引起大多數同學的共鳴。比如2008年發(fā)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社會焦點問題,引導學生從企業(yè)管理的角度認識這些企業(yè)在質量控制方面出現的問題以及國家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等。
2.辯論小組規(guī)模的控制。在人數少時辯論效果能夠達到最好,但是在人數多的大班里,課堂控制力度不好的話,很容易出現偏題、混淆概念等錯誤。所以在設計辯論小組時需要考慮人數、人員構成、可對抗性等多方面因素。
3.辯論點評。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無法發(fā)現自己在辯論技巧和辯論內容方面的缺點。為了提高學生的辯論技巧和學生的專業(yè)水平,在辯論結束后,老師的點評尤其是對辯論內容的點評必不可少。在點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味地批評,這將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并會降低學生對管理學的學習熱情;也不要一味地表揚,一味地表揚無法讓學生發(fā)現自己辯論時的缺點,特別是專業(yè)知識方面的不足。因此,在點評時,首先應該肯定學生們辯論所取得效果以及辯論過程中的思維閃光點,然后再指出辯論內容方面的具體不足,并示鼓勵。
四、總結
如何通過辯論式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是循序漸進、不斷總結與完善的過程。在多次的辯論式教學的運用中,均能夠不斷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改進中尋求新的突破。以上所述只是筆者近五年教學的經驗小結,今后應不斷根據教學內容和時代的變化,及時調整課堂辯論的內容、方法和技巧,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