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ontact.png)
1 經濟學家對經濟周期的理論界定
經濟周期是存在于人類經濟生活中的一種宏觀經濟現象。自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fā)第一次周期性經濟危機以來,經濟學家便發(fā)現并認定經濟周期現象的客觀存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其經濟運行過程循環(huán)往復地出現擴張與收縮交替更迭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經濟周期。
觀點不同的經濟學家對經濟周期的理論界定也有所不同?!冬F代經濟學詞典》中關于經濟周期的定義來得較為簡捷:經濟周期是“經濟活動水平的一種波動(通常以國民收入來代表),它形成一種規(guī)律性模式,即先是經濟活動的擴張,隨后是收縮,接著是進一步擴張。這類周期波動隨著產量的長期趨勢進程而出現?!?br />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對于經濟周期給出如下描述:“美國資本主義的歷史是繁榮與蕭條、衰退與擴張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一些時候,經濟形勢很好:就業(yè)機會充分、工廠加班加點、通貨膨脹上升、利潤來得豐厚。90年代中期美國就經歷了這樣一個經濟擴張時期。但在另一些時候,則會出現商品積壓、工作難找、利潤微薄等問題。有時經濟下滑的趨勢是暫時而溫和的,例如1990年至1991年間的那一次;而有時,如1933年經濟大危機時期,經濟收縮的趨勢又是長期而嚴重的。上述這些波動稱作經濟周期?!?br />
由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的創(chuàng)始人米契爾和伯恩斯所給出的定義是:“經濟周期是在主要按商業(yè)企業(yè)來組織活動的國家的總體經濟活動中所看到的一種波動現象:一個周期由幾乎同時在許多經濟活動中所發(fā)生的擴張,隨之而來的同樣普遍的衰退、收縮和與下一個周期的擴張階段相連的復蘇所組成;這種變化的順序反復出現,但并不是定時的;經濟周期的持續(xù)時間在1年以上到10年或12年;它們不再分為具有接近自己的振幅的類似特征的更短周期?!?br />
對于經濟周期概念的界定最有代表性的是凱恩斯的一段表述:經濟周期的“循環(huán)運動是指當經濟體系向上前進時,促使上升的各種力量初則逐漸擴大,相互加強,繼而逐漸不支,到某一點時,向下力乃代之而起,向下力最初也是逐漸擴大,互相加強,發(fā)展到極致又會逐漸衰退,最后讓位于相反的力量。”
翻閱有關經濟周期問題研究的文獻便會發(fā)現,由于強調的內容不同,觀察的角度有異,關于經濟周期概念的表述竟有幾十種之多。這說明人們已經普遍承認經濟周期現象的存在,但對經濟周期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卻是多有差異,還遠未達到深入而明晰的程度。
盡管如此,大多數經濟學家目前較為普遍地認同,經濟周期似應具備這樣4個基本特征:①經濟周期是宏觀經濟現象;②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③經濟周期可劃分為擴張與收縮兩個基本階段;④經濟周期的周期長短不固定,至少1年,多達十幾年。
2 經濟學家對經濟周期的成因分析
與對經濟周期概念界定的表述互有差別相對應,經濟學家關于經濟周期的成因分析更是眾說不一。歸納起來主要有7種具有代表性的解釋經濟周期成因的理論:①太陽黑子理論;②創(chuàng)新理論;③政治性周期理論;④純貨幣理論;⑤投資過度理論;⑥消費不足理論;⑦心理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1875年首次提出解釋經濟周期成因的太陽黑子理論。該理論將經濟周期歸因于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認為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造成了地球氣候的變動周期,這將直接帶來農業(yè)生產的豐歉交替,繼而造成與農業(yè)生產密切關聯的整體經濟運行的擴張與收縮。這種理論的直接證據是:太陽黑子大約每10年左右爆發(fā)一次,而經濟周期大約也是每10年一次。
創(chuàng)新理論是由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首次提出的。熊彼特將創(chuàng)新定義為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該理論認為:將一種從未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到生產體系中去,這種創(chuàng)新活動會為企業(yè)家?guī)砥x均衡水平的贏利,其他企業(yè)家必將群起仿效,結果會形成整個經濟體內部的創(chuàng)新浪潮,經濟運行過程由此而進入擴張階段。當這種“創(chuàng)新”變得“陳舊”時,經濟運行又開始走向停滯,并開始進入收縮階段。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
政治性周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他把經濟周期的成因歸于政府為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yè)問題所實施的政治性決策。認為是政府決策活動的階段性帶來了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政治性周期理論還總結出形成經濟周期的3個基本條件:①政府掌握著刺激經濟的工具和手段;②選民普遍偏好經濟的高速增長、低失業(yè)率和低通貨膨脹率;③政治家個個喜好連選連任。
純貨幣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創(chuàng)立。該理論將經濟周期完全歸因于銀行系統貨幣信用的擴張與緊縮。該理論的核心論點是:銀行信貸具有很大的伸縮性,當銀行系統實施降低利率、放松信貸等擴張性的信用政策時,商人們必然會大量向銀行貸款以增加訂單,接下來便是生產的擴張和收入的增長,收入增長會進一步引起消費品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導致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又會促使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進一步增長,由此而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的加快,最終形成了整體經濟中累積的信用擴張和經濟擴張。
最先提出投資過度理論的經濟學家是俄國的巴拉諾夫斯基和德國的施皮特霍夫。該理論將經濟周期的成因歸于投資過度。投資過度指的是相對于消費品生產的發(fā)展資本品生產的發(fā)展過快。投資過度形成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會推動經濟逐步走向擴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又必然導致生產過剩,這種相反的力量又會反過來促使經濟逐步進入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