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間大家都開始用微信。一些飯局、下午茶的邀約開始通過這種手段溝通,我女兒也已經有了一個微信賬戶,每天問我什么時候回家。
與此同時,我也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微信成為商務溝通工具的日子不遠了。
與其它社交工具相比,微信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很可能會支持視頻溝通,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溝通可以隨時進行,甚至在你去衛(wèi)生間的時候也難以避免。而因為有了視頻,你的一頻一笑都必須“職業(yè)化”,而你周圍的環(huán)境也必須合理,你甚至連“我在見一個客戶”的借口都不可能再有。
出于興趣玩一個東西,和為了某種利益玩一個東西,動力是完全不同的。當然,對于興趣即是利益的人來說,又多了個高效溝通手段,很可惜大部分職業(yè)人的興趣點并不是利益,尤其是公司利益。
一旦社交工具開始商務化,受眾的使用熱情就開始減弱。然后另一種社交工具開始興起,不久后又被商務化……這幾乎是社交工具生生不息的輪回。
從98年開始用ICQ開始,我見證了ICQ、QQ、MSN的興起和衰落?;旧纤麄兊乃ヂ涠几虅栈嘘P。一旦有人利用這個平臺談工作,你就再沒有興趣利用它聊好玩的事了。2000年我在網絡公司工作的時候,有位總監(jiān)特別喜歡在ICQ上跟同事談項目,后來同事都喜歡變成隱身。當時QQ 很聰明,還有“隱身登陸”的功能,否則窗口一彈出來馬上就變隱身有點傻,像是藏貓貓時把屁股露在了外面一樣。不得不說,老外的發(fā)明一旦中國化后,總能演變出很多讓中國人特別喜歡的功能來。
我并不排斥把溝通工具用于商務?,F在我的MSN基本是個商務工具,很多工作在上面完成,為公司省了不少電話費。但比起把溝通工具商務化的做法,也許中國公司更應該重視的是提高員工的工作興趣和主動性。而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員工的個性化需求,比如:拒絕把社交工具商務化。
有個在中國工作的荷蘭人問我:為什么中國公司要打卡?那是因為公司假定如果不打卡,員工就會遲到早退。我敢保證,這間公司如果一旦不打卡,員工一定會遲到早退。因為員工已經習慣了被動地假裝“認真”工作。而他們的個體需求從來沒有被尊重過。
一家咨詢公司的調查表明,給員工發(fā)200元獎金的效果,不如給每個人兩張電影票,更不如讓大家一起去唱錢柜。這些調查的受眾主要來自東莞工廠的工人們。對于白領來說,領導問一句:你介意我們用微信開會嗎,也許比每年加8%的薪水更能留得住人。
只有在工作中被老板體面對待的人,才會回到家里主動用微信聯系工作。因為工作已經成為他尊嚴與榮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