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政府努力推行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多種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高校經費籌措新體制。隨著高校收費標準的逐步提高,高校也獲得了相應的教育經費來源。1999年的高校擴招標志著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由精英化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邁進,1999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達413.42萬人,2007年在校生人數已達到了1739萬人。但是從其近兩年的高校融資的資本運行情況來看,資金的缺口很大,但是憑借學校資產貸款的信用額度卻已經基本達到瓶頸了,因此,為了保證高等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多渠道籌措教育事業(yè)經費就成為各高校的當務之急。
二、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財政能力有限
我國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曾提出了,在20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4%的目標。但在過去的十幾年內,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和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在2-3%間徘徊,而世界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平均水平為4.9%,發(fā)達國家為5.1%,欠發(fā)達國家也為4.1%。這足以說明,我國教育財政的能力還很有限,不僅離我們自身既定的目標甚遠,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大。教育經費的財政籌措力度明顯不足的現(xiàn)狀,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fā)展的需要,而要想在世界高等教育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不落伍,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和擴大教育經費的財政籌措力度,努力實現(xiàn)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4%的目標。
(二)拓展個人收費的潛力已經不大
從國際上看,高等教育資金來源于政府與民間的分擔比例平均為39︰61,美國高等教育中的個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4%。而我國高等教育資金來源于政府與民間的分擔比例為51︰49,高等教育中的個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66%。近幾年,我國高校學費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長,學費占教育成本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這說明學雜費已經在高校教育經費收入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大有填補財政教育經費撥款不足缺口的勢頭。然而學雜費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中所占的比例快速提高,由此產生的高等教育機會競爭的不公平性很有可能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從世界整體而言,學費占人均GDP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即使在學費較高的加拿大和美國,學費也都不超過人均GDP的10%。2008年我國人均GDP為20160元,保守估計我國高校平均學費在5000元左右,按此數據計算,我國高校學費占人均GDP的比例為24.8%,高于國際通行標準。此外,2008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為1613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761元。而我國高等院校中6成的學生來自于農村,5000元的學費已超過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這足以讓諸多農村家庭不堪重負,所以依靠提高學生學費而擴大高等教育籌措資金能力的潛力在我國幾乎已經走到了極限。
(三)資金利用效率低下
首先,我國目前高校財政撥款的方式是按照平均成本配置高校資源,而不是按照邊際成本配置資源,由于“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的模式依據的生均成本指標采用的是前一年度的決算數據,雖然其操作簡單,易于對高校進行集中的財政管理,但無法反映出當年的物價波動對學生人均成本增減的影響,并且撥款數額不能夠很好地與高校的業(yè)績掛鉤,缺乏提高高校資源配置效率的激勵機制,這樣的結果刺激了各高校盲目地擴大學校的規(guī)模,上項目,上設備,擴大基本建設的開支,直接導致了各高校學科、專業(yè)的重復設置,以及設備、基礎設施等的閑置和浪費,從而使得高校教育資金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資金嚴重短缺,而另一方面資金又浪費嚴重。其次,各高校存在著規(guī)模擴大與投入資金不同步的問題。由于高校財政撥款方式存在著缺陷,導致了各高校盲目地擴大學校的規(guī)模,而根本不去考慮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做保證,寅吃卯糧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也是高校銀行貸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四)財務風險加大
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與預測》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公辦高校的銀行貸款總額已達1500-2000億元,沉重的還債壓力已使我國高校發(fā)展舉步維艱。2008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完成的《高校負債問題的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02年底教育部直屬的76所高校貸款總額為88億元,而截至2005年底,這76所高校的貸款總額增加到336億元,校均貸款額414億元,平均年度增幅達到76%。超規(guī)模的負債融資給高校的健康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和嚴峻的考驗。隨著還貸高峰期的到來,貸款高校的財務危機開始逐漸顯現(xiàn)出來,有的高校為了歸還到期的巨額銀行貸款,不得不暫停教師對外交流和科研項目經費,有的高校甚至連續(xù)數月凍結日常的財務報銷,造成人心不穩(wěn)。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高校多元化籌資存在的問題很多,其中既有國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對多元化籌措教育經費認識不足的原因。目前高校自籌經費的誤區(qū)在于把自籌經費的重點放在了負債辦學上,負債辦學雖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其負面效應也不容輕視,特別是銀行貸款的風險。因此在認清問題的同時,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元化的高校融資途徑顯得尤為重要。
三、探索性建議
從公共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來看,高等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準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是政府,而私人產品則是由市場向社會提供的,而準公共產品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這決定了高等教育既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也不能完全市場化。所以作為準公共產品的高等教育應該采用混合提供的方式供給。
(一)持續(xù)爭取政府投入
1998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首次世界教育大會明確指出:“不能減少高等教育的公共經費,也不能把大部分沉重負擔轉移給家庭,這只能加重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公共財政體制的確立,政府將逐漸從競爭性的經濟領域內退出,給教育經費的增長更多的空間。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持續(xù)增長,我國政府完全有能力拿出更多的經費用于教育投資。2007年江蘇省高校有100多億元債務,江蘇省通過“三三制”來化解——政府拿出30-40億元,另外通過資金運作再籌集30-40億元,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擔。而在浙江省,省財政拿出了40億元作為高校貸款貼息。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也可以參考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做法,在適當時機發(fā)行教育彩票,以籌措足夠的教育資金。
(二)吸收社會捐資
社會捐贈在一些發(fā)達國家是籌集教育經費的重要渠道。據民盟中央調研,美國名校接受的捐贈收入已占到年度預算的20-40%,日本私人捐贈占公立高校總收入15%、私立學校則超過50%。反觀我國,社會捐贈占高校經費比例很小。我國社會捐贈高教事業(yè)之所以落后于發(fā)達國家,其原因不僅僅是捐贈形式單一,捐贈范圍狹窄,更主要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國家政策缺乏引導,社會各界對捐贈高等教育事業(yè)還尚未達成共識。因此,我國應建立和完善社會捐贈高等教育的激勵機制、籌資機制和管理運營及監(jiān)管機制,創(chuàng)建適合我國社會捐贈高等教育的政策環(huán)境。
高校應該學會向社會、市場尋求資金,積極爭取企業(yè)、基金、政府部門和個人的教育捐贈。并建立公開、透明、高效的教育捐資管理組織、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如成立專門的募捐委員會,定期拜訪校友、社會團體和相關企業(yè)等,一方面不斷擴展捐贈網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使捐贈者清楚自己捐贈資金的投向和在高校所發(fā)揮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規(guī)?;?、長期化的資金籌措機制。
(三)土地置換
雖然從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看,高校里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作為高校是無權擅自處理這些國有資產的。但是我國一些地方高校已把土地置換作為融資的主要方式,一般是把位于市區(qū)的老校區(qū)與當地政府協(xié)商,轉讓這部分土地作為房地產開發(fā),以獲得資金或者更大的土地。無疑土地置換既可以使高校擺脫財務困境,也可以減輕各地政府的負擔。土地置換的好處不僅僅體現(xiàn)在財務效果方面,同時也有助于改善高校的教學效果。因為將學生從復雜的老城區(qū)遷出,可以使得學生在相對簡單的求學環(huán)境中,更加專注于其學習任務。但是土地置換能否成為我國高校的融資方式之一,學術界目前還存有爭議。
(四)借鑒BOT項目融資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即建設-經營-移交方式,是指政府或其所屬的公共部門通過協(xié)議授予投資者(包括外國企業(yè))以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并準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產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并搜取利潤,特許權期限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或其所屬的公共部門。高??梢越梃bBOT融資方式,建設學生公寓和食堂等設施,高校同項目公司簽訂合同,由項目公司籌資和建設高校的基礎設施,項目公司在協(xié)議有效期內,擁有、運營和維護這些設施的權利,并通過收取使用費或服務費,回收投資成本和獲取利潤。協(xié)議期滿后,設施的所有權無償移交給高校。這樣,既可以滿足學校發(fā)展的需要,又可以緩解高校教育經費緊張的局面。
(五)擴大高??蒲惺杖?br />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為高校發(fā)展多方籌措辦學經費的同時,也應該采取各種措施來增強高等教育機構自身的造血功能。一方面參照日本的政策,對從產業(yè)界獲得的科研經費執(zhí)行特殊政策,學校不對其進行科研管理提留;另一方面,高校利用自身的智力、科技、設備和校產開展對外咨詢和培訓,組織和安排會議,出租學校設施,銷售軟硬產品,進行科研合作等。高校應該引進完全的企業(yè)化管理模式,制定校辦企業(yè)規(guī)?;a業(yè)化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合理的分配政策,充分調動校辦企業(yè)的經營積極性,促進校辦產業(yè)的發(fā)展,增加高校收入,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增強高校教育事業(yè)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六)重視融資租賃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是通過銀行貸款購買實驗室、電教中心等所需要的設備。但是,銀行貸款會增加高校的負債,在高校資產不能抵押的前提下,不僅實現(xiàn)全額信用融資比較困難,即使能夠從銀行獲得資金,今后進一步融資就會受到影響或增加融資成本。高校購置的設備具有昂貴和專用性的特點,非常適合采取融資租賃方式融資。通過融資租賃,高校只需支付少量的首期款就可以得到所需要設備的使用權,后期的現(xiàn)金流表現(xiàn)為租金的分期支付。租賃期滿,依租賃合同的規(guī)定,高??梢岳m(xù)租、退租或留購設備,一般的做法是出租人將設備以名義價格轉讓給高校。另一方面,因為高校的這些設備需要與學科發(fā)展掛鉤,具有更新快的特點,所以對于某些不得不購買的設備在其使用年限未滿,但是已經不適合學校使用的設備,也可以采用租賃的方式輸入社會,這樣不僅解決設備維護費用,也可以獲得一部分經費收入。
四、結束語
在我國地方高校面臨日益嚴重的財務危機的情況下,探索高校建設融資的新途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實踐也證明在融資方面需要以財政融資為主,向多種渠道融資并存發(fā)展。這種多渠道籌措經費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它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高校內部效益,也有利于擴大高校規(guī)模,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因此,高校建設融資渠道多元化是高校尋求自身良性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只有多元化、靈活的融資渠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高校的財務困境。
參考文獻:
1、馬遷利,王兆華,李健.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融資實踐及啟示[J].教育科學,2007(5).
2、紅梅.我國高校多元化籌融資渠道途徑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陳志堅.高校融資渠道多元化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5).
4、黎平.淺析我國地方公立高校融資問題[J].新學術,2008(5).
5、童興無.關于我國高校融資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8(20).
6、廖雄軍.教育彩票發(fā)行決策與管理模式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