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和企業(yè)股份制改造的完成,越來越多的股份制企業(yè)出現(xiàn)在我們的經(jīng)濟生活中。但是我國的證券市場畢竟只經(jīng)歷了十幾年的發(fā)展,仍屬于一個新興的市場,市場體系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制度尚處在需不斷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許多方面還不夠成熟和完善。這種情況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方面尤為突出。不少公司的管理層為了實現(xiàn)自身利益,而采用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會計政策、判斷或假設來反映企業(yè)的交易事項和編制財務報告,從而操縱或改變了企業(yè)的經(jīng)營狀況,利用失真的會計信息誤導了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于公司經(jīng)營業(yè)績的理解。
目前,會計信息失真不但損害了公司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且嚴重阻礙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本文希望通過對于上市公司管理層與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間的博弈分析,提出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zhì)量的建議,從而加快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
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信息不對稱。上市公司股東與公司管理層是委托人與代理人間的關系,而委托人與代理人間的溝通不可能是完全透明的——委托人是無法掌握、使用和代理人所擁有一樣的充分信息。因此,在信息交流方面,代理人總歸會擁有一些其他公司信息使用者所無法掌握的信息,從而為公司管理層進行會計信息造假提供了條件。
2.會計準則的不完全特性。因經(jīng)濟環(huán)境既復雜又難以預測,而且事務總是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中的,因此會計準則無法針對每一類經(jīng)濟事項的各種具體情況都給出相應的處理方法,往往留有多種備選方案,以便企業(yè)可以根據(jù)自身經(jīng)濟業(yè)務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甚至有些時候,某類經(jīng)濟事項的特殊情況,會計準則都未曾考慮到和設計到,這時就完全由企業(yè)自身根據(jù)會計準則的基本原則和對經(jīng)濟事項的判斷來進行處理。這就為公司管理層在財務報告中運用職業(yè)判斷來選擇有利于自我利益實現(xiàn)的會計方法、會計估計或會計信息披露方式提供了機會,從而導致了公司會計信息的失真。
3.公司的管理層存在著進行會計信息造假的動機。首先,管理層的績效考核往往與企業(yè)的經(jīng)營業(yè)績是掛鉤的,因此管理層會傾向于操縱利潤、修飾經(jīng)營業(yè)績,從而保證自己利益的實現(xiàn)¬——拿到盡可能多的報酬、享用盡可能多的企業(yè)資源。其次,公司管理層往往會為了滿足公司在資本市場上運作的要求而進行企業(yè)盈余管理,比如滿足公司發(fā)行證券進行籌融資的條件、達到公司對外盈利預測或?qū)ν夤娴囊?、避免公司被“摘牌”或被“特殊處理”等等的資本市場對于上市公司的強制規(guī)定。再次,公司管理層為了可以從公司債權人或潛在的債權人那兒融通獲得更多的資金,從而擴大自身經(jīng)營的范圍和權力;往往也會采取方法來對公司的盈余進行操縱,從而使公司的財務報告可以向債權人呈現(xiàn)出一種良好的財務狀況、經(jīng)營成果或資金狀態(tài)等。
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zhì)量的博弈模型
(一)博弈模型的假設前提。
1.博弈的參與者。使用公司會計信息的上市公司管理層和上市公司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假定他們雙方都非常了解公司會計信息博弈的結構和他們各自的得益狀況。
2.博弈參與雙方各自所采取的策略。參與的雙方各自都有兩個策略選擇:一是,上市公司管理層可以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也可以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二是,其他信息使用者可以相信上市公司管理層提供的信息而不作檢查;也可以不相信公司管理層提供的信息而進行檢查。
3.博弈的次序。現(xiàn)實經(jīng)濟活動過程中,公司管理層和公司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是存在先后次序的;往往管理層進行決策并采取了相應的會計處理并形成了公司的財務報告在先,公司會計信息的其他使用者在取得公司財務報告之后才會決定會采取何種策略選擇。在本文的博弈分析中,為了簡化分析過程,假設參與博弈的雙方基本上是同時做出決定的,而且設定該博弈只進行一個回合。因此,本文中的會計信息質(zhì)量博弈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個靜態(tài)博弈模型。
4.博弈參與者的得益。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zhì)量博弈雙方的得益狀況如下圖所示。
其他信息使用者 公司管理層 相信、不檢查 不相信,作檢查
真實的會計信息 (R,X) (R,X-C)
失真的會計信息 (R+R’,X-V) (R+R’-W,X-V-C+W)
其中,R代表了公司管理層對外提供真實信息時的預期收入(R>0);R’代表了公司管理層提供失真會計信息時扣除會計信息操縱成本后的預期收入(R’>0);X代表了其他信息使用者在公司報告真實信息時的得益(X>0);V代表了因公司提供失真會計信息而使其他信息使用者遭受到的預期損失;C代表了其他信息使用者對公司進行檢查所花費的成本;W代表了公司管理層提供失真會計信息被發(fā)現(xiàn)而被處罰的罰款,即其他信息使用者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公司信息造假而取得的補償(實際經(jīng)濟生活中,公司所受到處罰往往遠小于公司信息使用者所獲得補償;此處為了簡化分析過程,假設兩者是相等的。)
并假定上市公司管理層的得益情況取決于自己選擇的策略和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所選擇的策略,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收益情況同樣;只要其他信息使用者不相信進行檢查,那么上市公司管理層如果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必定會被發(fā)現(xiàn)并受到處罰。
(二)博弈的模型的分析
我們假設上市公司管理層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概率為p,那么提供真實會計信息的概率則為1-p;假設上市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進行檢查的概率為q,那么不進行檢查的概率則為1-q。根據(jù)上述假設,可以計算上市公司管理層的期望得益U和上市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期望得益S。
上市公司管理層的期望得益為:
U=(1-p)*(1-q)*R+(1-p)*q*R+p*(1-q)*(R+R’)+p*q*(R+R’-W)
上市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期望得益為:
S=(1-p)*(1-q)*X+(1-p)*q*(X-C)+p*(1-q)*(X-V)+p*q*(X-V-C+W)
對上市公司管理層的期望得益U就p求導,并令其等于零,即:
解得:q= 。
對上市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期望得益S就q求導,并令其等于零,即:
解得:p= 。
因為上市公司管理層的期望得益U和上市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期望得益S最大化的條件是 =0和 0;所以上市公司信息質(zhì)量博弈的均衡狀態(tài)是存在的,均衡條件為:上市公司管理層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概率p= ,上市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進行檢查的概率q= 。
三、博弈模型均衡結果的分析
根據(jù)對上述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zhì)量博弈均衡條件的分析,可知:
1.對于上市公司管理層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概率p。
首先,如果上市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對公司進行檢查所花費的成本C越小,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會計造假的可能性就越小。即對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舞弊的偵測難度大的時候,公司的管理層就傾向于采用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會計政策、判斷或假設來操縱公司利潤,以便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層提供失真會計信息被發(fā)現(xiàn)而被處罰的罰款額度W越高,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會計信息造假的可能性就越小。即如果對于上市公司進行會計信息舞弊的處罰力度很強的話,公司管理層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傾向就會降低;反之如果處罰不嚴或懲罰力度不夠的話,企業(yè)會因所受到的損失較小而甘愿承擔受處罰的風險而去進行會計信息造假。
2.對于上市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進行檢查的概率q。
首先,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層通過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可以獲得豐厚收益R’時,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就需要加大對于公司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檢查。因為,當公司會計信息造假可以為管理層帶來較多獲益的時候,公司管理層就會想方設法的進行此種會計信息舞弊以實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時就需要信息使用者加大對于公司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偵測力度,開展對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zhì)量的檢查。其次,對于上市公司管理層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處罰力度W越大,會計信息的其他使用者需要對公司會計信息質(zhì)量進行檢查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為當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會計信息造假一旦被發(fā)現(xiàn)就需要承擔非常巨大的處罰成本時,管理層將傾向于減少對于公司會計信息處理的操縱,從而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因此,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進行會計信息真實性檢查的必要性也就降低了。
四、對于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zhì)量的幾點建議
通過對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zhì)量博弈均衡過程及條件的分析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要提高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zhì)量狀況,減少管理層對于公司披露信息的操縱,不妨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處理和規(guī)范。
1.降低信息使用者獲取真實信息的成本。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公司管理層掌握著比其他信息使用者多的信息資源,特別是公司內(nèi)部信息。因此公司管理層可以通過采用一系列對自己有利的會計政策,操縱和改變企業(yè)所呈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營狀況信息而誤導其他信息使用者,從而達到自身收益或報酬最大化的目的。如果上市公司其他信息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取得公司真實的信息資料,即公司的各類信息資料的透明度較高,信息使用者用以辨別信息真實性的成本較低;則信息使用者將很容易掌握并使用充分的信息,那么上市公司的信息造假將不大可能發(fā)生。因此,采取措施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水平,增強會計信息透明度,將十分有助于遏制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提升公司會計信息質(zhì)量。
2.加大對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舞弊的懲處力度。在上市公司管理層與公司信息其他使用者的博弈過程中,如果對于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懲處力度較小,而提供真實會計信息對于管理層的效用又不大的情況下,管理層往往傾向于通過財務信息造假操縱或改變企業(yè)的經(jīng)營狀況,利用失真的會計信息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于公司經(jīng)營業(yè)績的理解。而如果當對于公司會計信息舞弊的懲處力度達到一定的程度時,上市公司管理層就會承擔較大的信息失真風險;當管理層認為所承擔的風險超過了會計信息造假所帶來的預期收益時,管理層將會傾向于對外提供高質(zhì)量的、真實的會計信息,而不是經(jīng)過處理的失真的會計信息。因此,只有加大對于公司會計信息造假的處罰力度,使管理層的會計信息舞弊成本遠大于其所獲取的預期收益,才可能真正有效的促進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zhì)量的提高。
3.減少上市公司管理層通過會計信息造假所取得的“違約收益”。上市公司管理層之所以會進行會計信息舞弊,主要是因為管理層的薪酬待遇往往僅與上市公司的經(jīng)營業(yè)績掛鉤。所以,如果采取虛假會計信息可以誤導信息使用者對于公司業(yè)績的評價,那么通過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就可以使公司管理層獲取較多的薪酬——管理層所賺取得會計信息舞弊的“違約收益”。因此改變目前這種只以企業(yè)“經(jīng)營業(yè)績”來評斷公司管理層的薪酬激勵體系,建立更為全面的公司管理層業(yè)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從而降低管理層借助提供失真會計信息所獲取得的“違約收益”。所以,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經(jīng)營管理層的績效考核方案,采用更為全面的薪酬激勵舉措,將有利于上市公司逐步提高其的信息披露質(zhì)量,減少公司管理層為追求個人收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會計信息舞弊;從而促進我國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發(fā)展和完善。
綜上所述,因委托代理關系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客觀原因造成的會計準則的不完全性、以及公司管理層信息造假動機的存在,造成了目前上市公司管理層為了實現(xiàn)自身利益,而采用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會計政策、判斷或假設來反映企業(yè)的交易事項和編制財務報告,操縱或改變了企業(yè)的經(jīng)營狀況,利用失真的會計信息誤導了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于公司經(jīng)營業(yè)績的理解等情況的存在。為了減少這種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失真從而誤導公司信息使用者判斷的現(xiàn)象,我們需要從降低信息使用者獲取真實信息的成本、加大對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舞弊的懲處力度、以及減少公司管理層通過會計信息造假所取得的“違約收益”等方面采取措施;從而減少和杜絕上市公司管理層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造假和修飾,從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zhì)量水平,進而加快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趙小玲,丁香.上市公司會計監(jiān)管行為博弈分析[J].石家莊: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08(2).
[2] 李敏.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博弈分析[J].石家莊: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08(2).
[3] 劉一天,張大為.基于博弈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研究[J].石家莊: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08(5).
[4] 陳國輝,張金松.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治理的博弈論研究[J].上海: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