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獻回顧
(一)關于農業(yè)稅費改革和農民負擔
張平軍(2008)從農村基層政府財權和事權不對稱的角度分析了當前基層政府財政面臨的困難,認為農業(yè)稅費改革和取消降低了農民負擔,但也減少縣鄉(xiāng)政府財政收入,致使基礎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和產品成為雪上加霜 。官錫強(2006)從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觀點闡述,在二元經濟體制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要由農民自己負擔,政府投入偏少,供給主體差異和政策待遇不同,直接造成城鄉(xiāng)公共產品供給水平的失衡。
(二)農村公共品供給和農民收入的相關性
現今農村公共品的供給主體是政府,但由于政府供給主體存在缺位,供給效率不高等弊端,關于農村公共品供給主體問題的探討,廖薇(2007)從博弈論的角度,運用”涓滴效應“和”泅渡困境“理論之間的相關性分析,認為:從利益驅動的角度增加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通過各種方法提高公共品參與者的收入水平。何蒲明,黎東升(2008)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農村公共品供給狀況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農村公共品供給水平與農民收入存在高度相關性,二者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馬德君(2009)從公共品供給視角,指出隨著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進一步落實,現有的農村公共品供給體制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公共品供給短缺已成為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DENISE HARE等人通過分析政府對農村公路,農村基礎教育,農村醫(yī)療,農村水利灌溉的投資與農民對公共品的實際需求情況進行比較,得出結論:農村公共品供給與農民對公共品的實際需求不匹配,投資遠遠低于需求,公共品供給與農民收入有密切關系,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是影響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二、數據選擇和來源
本文研究對象是貴州農村公共品供給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筆者把貴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把農村公共品的供給作為解釋變量??紤]到解釋變量的量化問題和數據的可獲得性,選擇如下指標反映貴州農村公共品供給情況: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農村社會救濟,農村科技三項費用,農村用電量,用。本文選擇1995年~2010年十五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研究。變量的解釋和來源見表一。
■
數據來源: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區(qū)域經濟統(tǒng)計;貴州改革開放30年;中國農村統(tǒng)計年鑒;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業(yè)統(tǒng)計資料匯編。
三、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的實證研究可知,貴州農村公共品的供給狀況影響著貴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水平,農村公共品供給不足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面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以期待農村公共品供給發(fā)揮促進農民增收的推動作用。
(一)加大貴州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化供給主體,開拓農村居民增加收入來源新渠道。創(chuàng)新農村基礎設施供給模式,通過價格優(yōu)惠、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使企業(yè)、個體工商戶等民間力量注入到如公路、水力、電力等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促進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主體多元化發(fā)展。
(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加大政府財政對農村社會救濟金的支持力度,加快強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功能的步伐。建立農村社會救濟金與監(jiān)督管理相協調統(tǒng)一的長效機制和運行機制,確保農村社會救濟金的發(fā)放、運作過程的公開性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