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ontact.png)
摘要:逆向教學法符合高職教育學生的層次性和實用性要求,有助于改善教學過程中的“理論先行”問題,使得職業(yè)教育的專業(yè)化課程更加貼近就業(yè)崗位。本文分析了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闡述了逆向教學法的設計思路。以高職會計課程《基礎會計》為例,闡述了“逆向教學法”中的“整體逆向”和“局部逆向”兩種教學方法。
關鍵詞:逆向教學法 教學設計 基礎會計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職業(yè)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樣,以知識傳授為核心、教師為主體,遵循“知識本位”的課程觀,教師的職能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然而高職學生學習能力往往落后于本科院校的學生,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宗旨也有別于本科院校,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既不被學生接受也達不到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研究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的職業(yè)教育后發(fā)現,歐洲流行 “三元制”教學,主張由學校、實訓車間、企業(yè)三方來參與教學,比如英國職業(yè)技術教育采用“任務式”的“課業(yè)”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完成學習任務,用取得的成果來衡量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這些方法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專業(yè)技能。為此筆者運用上述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發(fā)現“逆向教學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效果。
一、傳統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結構不合理,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
一般《基礎會計》課程教材內容編寫按“總論→會計科目與賬戶→復式記賬法→主要經濟業(yè)務的核算→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產清查→賬務處理程序→會計報表”順序進行。實行的是理論先行、順向、循序漸進式的教學設計來進行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訓操作。筆者發(fā)現,學生學理論時沒有實踐背景和經驗,學習的針對性、動機性不強,而且知行脫節(jié),全靠死記硬背;做實訓時因前面沒有真正搞懂基礎理論知識而缺乏指導舉步維艱;參加工作后不能完全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其結果是教師講的辛苦,學生學的無奈,教學效率十分低下,學生專業(yè)技能差強人意。
(二)教學拘泥于教科書,教學設計缺乏靈活性
教材專業(yè)基礎知識幾十年不變,學科缺乏科學性和嚴密性。例如《基礎會計》中對復式記賬理論定義為:所謂復式記賬法,是指以資產與權益平衡關系作為記賬基礎,對于每一項經濟業(yè)務,都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賬戶中相互聯系進行登記,系統地反映資金運動變化結果的一種記賬方法。這種描述性解釋讓初學者難以理解。記賬規(guī)則是這樣定義的:“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边@一結論的得出也是采用的歸納法,一般的教科書都是先舉幾個例子,然后通過對這幾個例子進行分析、總結得出。這種表象性描述無疑極大地降低了會計這門學科的科學性和嚴密性。學生學習后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所學內容的實質及知識之間的聯系,遇到實際問題完全沒有應變能力,被動地接受理論說教,從而對會計學習失去興趣。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應認真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知識的建構者。
二、逆向教學法設計思路
在傳統教學中,人們習慣于先理論、再過程、后結論的三段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是“順向教學法”,那么反過來先結論、再過程、后理論的教學法就是“逆向教學法”。
結論就是逆向教學法的目標,目標能引導人們的行為,激發(fā)學習興趣。過程就是逆向教學法中達成目標的路徑和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大家發(fā)現,講理論時學生覺得抽象不好理解,事實上有些道理就蘊藏在簡單的實踐中,包含在實驗、討論、作業(yè)中,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經驗,認真設計。首先,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把所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中,要求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然后,教師查看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及時糾錯指導。最后,引導學生探索出完成任務的途徑與方法。理論就是將實現目標的步驟和要點揭示出來。這一過程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和專業(yè)技能。
三、逆向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運用
(一)“整體逆向”教學法
“整體逆向”教學法即從整體上打破教材正常編寫思路和順序,重新進行組合。以《基礎會計》課程為例,不遵循按傳統教學內容以“理論先行”的方式逐步地開展教學活動,而是從最終目標編制會計報表開始,以報表編制、憑證填制和賬簿登記、實訓操作為核心,構建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將課程劃分為會計報表、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綜合實訓四個模塊,以模塊重組教學內容。
1.設計課程整體教學目標——讓學生討論出會計的目標。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討論,比如會計的職能是什么?在工作中是否需要遵循會計制度準則和基本原理。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得出:會計人員日常的主要工作是記賬、算賬、編制報表(現場提供三者實物讓學生加深印象),前兩項工作是為了最后編制報表服務的。最終可以達成共識:會計人員要遵循公認的會計準則,以對外提供報表的形式反映企業(yè)的會計信息。學生同時也清楚這門課程所涵蓋的主要內容和需要其完成的任務,最終目標是對外提供會計報表。
2.設計課程整體教學過程——圍繞報表探究課程結構框架。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發(fā)一張?zhí)詈玫臅媹蟊?,讓學生回答報表上最重要的內容有哪些,得出報表模塊所涵蓋的主要內容:會計要素、會計恒等式、會計科目、會計賬戶;讓學生比較出報表中哪些內容最重要、最關鍵,顯然是數據信息。然后讓學生討論得出:要得到報表數據還得有每筆業(yè)務發(fā)生時記載的單據,引出憑證概念(呈現實物);要得到報表數據還要將每筆業(yè)務按一定時間分類匯總成一個總括數據,引出賬簿概念(呈現實物);要從頭至尾認真、完整地核算數據。因此本課程需要學生認真掌握會計報表、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三大內容。如果需要將這些內容運用自如,還需要加強實訓。
3.歸納總結學生討論結果——得出學習課程需要經歷的內容(得出課程結構框架)。教師將前幾課討論的結果歸納一下就得出:該課程應劃分為會計報表、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綜合實訓四個模塊。這樣每個學生在學習時就很明確:所學知識在整個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識與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等。
(二)“局部逆向”教學法
“局部逆向”教學法即對于教材整體教學思路和順序確定好了以后,局部適當調整?,F以《錯賬更正》一節(jié)的教學為例?!板e賬更正”是《基礎會計》教材是一個比較重要知識點。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先介紹錯賬查找方法、類型,然后講解如何進行錯賬更正,最后讓學生練習。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接受過程中,學習的內容很難形成深刻的記憶,不能真正理解不同更正方法適用的場合。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就已失去了聽課的興趣,另一部分學生課堂上雖聽明白了,可過后又不能靈活運用。逆向教學法正好克服了這個弊端。
1.設計教學目標——暴露學生出錯的賬務處理。教師首先將平時觀察到的學生普遍出錯的業(yè)務布置下去,讓學生編制記賬憑證并登記賬簿,導出教學的任務。教師指出錯誤并解釋原因,讓學生主動認識到是自己用錯了應借應貸的科目還是金額填錯了,如果已登記入賬,而賬簿記錄是不能隨便更改的。這樣,學生就面臨著怎樣進行科學的錯賬更正,教學目標就可以在學生提高認識的情況下更好地實現。
2.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錯賬更正。學生完成錯賬更正的過程,也正是構建和掌握有關錯賬更正的知識的過程。如果錯賬的形式是記賬憑證上應借應貸的科目用錯了并已登記入賬。首先讓學生討論做錯后的后果,將業(yè)務內容記到不該記的賬戶。賬務處理的科目用錯也必須分兩步來更正,第一步沖銷原錯誤會計處理,第二步進行正確的會計處理。教師告訴學生,第一步沖銷是通過用紅字金額填寫一張與原錯誤憑證內容完全相同的記賬憑證,并用紅字金額登記入賬來完成的,第二步是用藍字填制一張正確的記賬憑證并登記入賬來完成的。先讓學生填制紅字金額的記賬憑證部分,教師檢查完成情況,選一張典型的學生作業(yè)投影給同學看,討論一下有沒有問題。然后將教師做的樣板投影出來請學生作出比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教師做的記賬憑證只是金額欄用紅字,而學生的作業(yè)卻是用紅字填寫全張記賬憑證;教師摘要是這樣寫的:沖銷原錯誤記賬憑證“記字xx號”,學生卻是用紅字將原錯誤的憑證的摘要一模一樣抄下,部分學生很快就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寫,而其他學生在教師的解釋下也懂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動手操作中普遍掌握了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實現“教學做合一”。
3.教學總結——歸納錯賬更正的方法及適用范圍。適時的進行教學總結、反饋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將已形成的、零散的知識系統化。這一部分總結可以得出錯賬更正的分類、方法、適用范圍。如果時間允許最好先讓學生自己交流學習體會,教師再總結,之后還需進行強化練習。
逆向教學法是一種啟發(fā)智力的教學方式,它雖有悖于人們的一般習慣,但正是這一特點,使得許多靠順向不能或是難于解決的問題換個角度便迎刃而解。多數專業(yè)課程都是先理論后實訓,學生學理論時覺得太抽象,做實訓時又忘記理論。如果采用逆向思維,先實踐然后歸納、總結出理論,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一定能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我校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