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ontact.png)
一、心中要有一桿秤——“我是總會計師”
做總會計師的首先心里要有一桿秤,就是“我是這個企業(yè)的總會計師”。總會計師是由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對其地位、職責有明確界定的,這就是《會計法》和《總會計師條例》。在企業(yè)的日常經營管理過程當中,總會計師所分管的工作要能夠等于或者大于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職責,絕對不能小于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職責。為什么說不能小于呢?因為,對于法律法規(guī)所賦予你的職責,你必須要納入你的工作范圍之中。為什么可能要大于呢?因為總會計師干到一定的程度,有了一定的工作經歷以后,你可以在干好本職工作以外,擔負更多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說到一定程度以后,你的工作業(yè)務內容不要僅僅局限于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總會計師的職責。因為有好多業(yè)務是能夠幫助你來實現總會計師職責的,反之,這些業(yè)務做不好會影響總會計師工作的完成。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把總會計師的職責圈定好。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領導班子日常工作的分工當中,要看一下你的分工范圍是不是按照國家法律法規(guī)所確定的職責內容。
現在我們的企業(yè)當中,還有沒設總會計師職位的,總經理直接管財務,甚至還有的總經理直接管到財務的出納,這么做是不合適的,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么做違反了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有的企業(yè)設了一個副總會計師,但是副總會計師和總會計師的職責是不一樣的,管理的職能是不一樣的。在實際工作當中,總會計師要進領導班子,副總會計師不進班子,班子要研究企業(yè)重大決策的時候,你不是總會計師就參與不了決策的。副總會計師也好,財務部經理也好,只能是被動地執(zhí)行領導班子的決定。領導班子在決策過程當中,沒有相應總會計師的參與,這個決策應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很大的財務風險的。也有這么一種怪現象,有的企業(yè)總經理管財務,或是設了一個副總經理管財務,然后讓總會計師協助,這樣一來,總會計師沒有一個完整的工作范圍,沒有落實有關法律法規(guī)所賦予職責的“抓手”。有的企業(yè)雖然設有總會計師,但是總會計師分管第三產業(yè),有名無實。分析下來,這類企業(yè),不管它多大,在經營管理過程當中,都會存在巨大的經營隱患,甚至有的已經由隱患變?yōu)榱宋C。可以將巨虧的企業(yè)或者出現其他經營管理問題的企業(yè),認真做個分析,這些企業(yè)概莫能外的是沒有總會計師,或總會計師是個擺設,或叫幌子。這些方方面面的現象都已經告訴我們,只要是你的企業(yè)做到足夠大的時候,總會計師不到位或者是有了總會計師沒有相應的職責,企業(yè)會出大問題或者只能是越做越小。
那么,如何來改變這種現狀呢?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點,作為總會計師,如果沒有相應的職責給你,總會計師應該要和單位的主要領導談一談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問題。因為總會計師是有相應職責的,是要有一定任職資格的,不是說誰想干就能干得了的,同時一定要給上級主管部門反映這個問題。
第二點,就是總會計師自身方面一定要據理力爭,一定要強勢。在爭取做一名強勢總會計師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據理力爭。這個“理”是“法理”,我們一定要按照《會計法》、《總會計師條例》來講道理。一定要跟我們的上級領導,從法理的角度,把總會計師的職責說清楚,即總會計師需要什么樣的任職資格,其職責是什么等等,都必須說清楚。二是要以理服人。這里的“理”就是“情理”,就是要跟上級部門、公司主要領導人講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職責,都有自己的崗位,總會計師也不能例外。因此,在日常工作當中,特別是財務人員的地位還沒有很穩(wěn)固的過程中,作為總會計師一定要把握兩點:一是據理力爭,二是以理服人。
二、總會計師心中要有做事業(yè)的沖勁
——“我是財會工作的發(fā)動機”
不管是公益性的企業(yè),還是營利性的公司,其目的都是在財務收支平衡過程當中尋求生存、發(fā)展。財務收支平衡是主要領導最關心的,到底做到平衡與否,到底盈利還是虧損,這個平衡就是基準點??倳嫀熓紫纫哑胶恻c找清楚,這是總經理很關心的,我想這也應該是我們總會計師所關心的。總經理的方向就是我們班子的方向,班子的方向就是財務的方向。應該是這么一個協調的關系。只有如此,這個事情才能好辦,企業(yè)才能發(fā)展。當然,這里也有一個主要領導要善于納諫的問題。
在處理財務收支平衡的時候,要把握三點:誰來做財務收支的平衡?如何來做?如何處理總會計師和財務處長或者財務經理的關系?這三點特別重要。
首先,誰來做這個平衡。這就要首先解決財務人員的數量、質量、素質的問題。因為,無論干什么事情都需要人來干,高素質的人干出來的工作基本上也是高水平的。很難設想,現在一個初中文化水平的人,能干得了總會計師崗位的工作。有這樣的人,但是很少,絕大多數的人是做不到的。在解決誰來做的問題時候,需要總會計師和總經理講清楚,我現在需要多少人來做財務工作,現在我們的企業(yè)規(guī)模應該由多少人來做,現實當中有多少人在做,缺多少財務人員。舉一個例子,有一個比較大的企業(yè)集團,原來它的機關是一個管理型的機關,所有的責權都在下屬企業(yè),比如下屬企業(yè)的黨委書記、總經理的任命,都是股東會、董事會確定的,集團班子不一定清楚,只有主要領導知道。這個集團機關部門也認為管的事情越少越好,讓各成員企業(yè)有充分的自主權,充分的決定權。但是,權力放的太大,就要出問題了。這種放權放得超過了“度”。這就是說,在日常工作當中,一定要解決好集團和下屬企業(yè)之間的關系。要放權,但是要有度。為什么呢?孩子出了問題一定要找父母的,不要認為你把孩子放出去就完全不用管了,出了問題不會找你。這是很麻煩的,這就是說一定要有度。希望總經理理解財務人員的苦衷,知道財務人員是來幫助你工作的,是來支持一把手的工作的,而不是來削弱一把手工作權力的。
其次,就是要解決數量、質量的問題。質量就是財務人員要有相應的學歷、能力,但不一定非要是學財務的。我感覺到在招聘財務人員的時候,要注重財務人員善不善于思考。因為財務工作不是簡單的算賬問題,管理越來越重要,信息化后,核算的工作量越來越少,管理的成分越來越多。管理是需要動腦筋的,在財務人員使用上要注重善于思考的人。
再次,如何來做財務平衡。這里一定要高度關注一個問題,就是總經理從企業(yè)經營管理的角度,從企業(yè)發(fā)展的角度認為收支平衡應該是個什么樣的結果。比如說,他想2010年收入要增到多少,成本要控制在多少,利潤要實現多少,一定要聽一下總經理的想法。這是一個企業(yè)的發(fā)展方向的問題。你只有明白了總經理的想法以后,總會計師、財務部與業(yè)務部的人員在做收支平衡的時候,在做預算的時候,在做具體的核算工作的時候,你才能知道應該怎么做。比如哪一些下屬單位是貢獻銷售收入的,哪一些下屬企業(yè)是貢獻利潤的,一定要分清楚。一般情況下,我們會不自覺地對企業(yè)按經營品種、經營性質分類的,也就是提醒大家,要注意對下屬企業(yè)按貢獻性質分類。
最后,和財務處長或財務部經理的分工問題??倳嫀熥鳛樨攧障到y的最高領導,一定要想著你是個領導?!邦I導”這個詞是由兩方面組成的:第一個是“領”,第二個是“導”。“領”是一種職能??倳嫀熓穷I導,既然有“領”的職能,就要有自己要干的那一部分活??倳嫀熞獛ьI著大家干活,就要注意哪些是我領著大家干的,就像我們農村鋤地一樣,隊長在前面領著大家鋤地,不是站在地的另一頭看著別人鋤地。所以,你要弄明白,哪一些是屬于你要干的活。在這幾年的工作當中,筆者感覺到有這么幾點:
第一,財務收支平衡這個系統性工作是總會計師要帶領著干的工作。比如說收入應該怎么組成,應該由哪些單位來貢獻;工資明年要比今年增長多少,如何來實現;安全計劃費用怎么來籌措,應該用到哪些方面,應該用到哪幾個資產項目上去,等等。
第二,在集團的層面,在企業(yè)的層面,總會計師要預留多少預算指標,這是需要你干的事情。因為你不能把所有的指標都分下去,最后把自己弄成了一個“光桿司令”,沒有一個能調用的“兵”,沒有一個可以調用的指標不行,一定要有所預留,要考慮該預留多少,在哪個方面預留,如何預留。
第三,主要的財務管理干部的聘任權你要管。你要領著財務部、組織部的人員來考慮張三或者李四的問題,一定要想著,這個事情不能下放。因為剛才提到,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干的,如果你把財務系統的人事權放掉了,總會計師的工作職責就至少掉了一半。因為財務處的處長、財務部的經理、下屬企業(yè)的總會計師與財務部經理都是要直接對你的工作負責任的,要是他們的任命你沒有絕對的話語權,那你所負責的財務工作也就沒有絕對的話語權。
第四,總會計師要有信息的知情權。這個信息的知情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你直接管的財務部或者財務處的月例會或者周例會的內容你要知道,也就是你要知道你直接管的財務處處長是在如何管財務處的。要求財務處、財務部每個月、每周要把例會的內容報給你,你要知道這些人在干啥。其次,要知道你下屬企業(yè)的經營情況,同時,這些企業(yè)總會計師們的工作情況你要知道。要按照“我可不管,但是我不能不知道”的原則來掌握。這就是信息的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