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岳乱合集目录500伦_在教室里被强h_幸福的一家1—6小说_美女mm131爽爽爽作爱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xù)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學校高校財務管理論文 > 高校貸款風險比較分析及對策

高校貸款風險比較分析及對策

在我國,高校屬于政府公共事業(yè)領域,屬于“國辦”,其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主要依靠國家撥款,撥款內容包括教育經費撥款(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科研經費、基建專項等。1999年高校擴大招生規(guī)模,學費收入成為高校彌補經費不足的主要渠道,擴招后學費收入增長較快,但由于擴招學生人數激增,高校原有的各項教育和生活設施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加之國家財力有限,高校解決大規(guī)?;ㄍ顿Y資金的首選方式便為銀行貸款,目前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量約在1500億至2000億元之間。因此,“舉債興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的資金緊張,銀行貸款對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銀行貸款也是一把“雙刃劍”,隨著高校還貸高峰的到來和還貸能力的有限,巨額本息的支付使高校面臨嚴峻的財務風險,極易引發(fā)金融風險,高校貸款有可能成為銀行新的高風險貸款項目。本文擬就目前高校貸款風險與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yè)不良貸款引發(fā)的金融風險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提出有關防范高校貸款風險、加強貸款控制的一些對策。
一、 高校和國企貸款風險控制比較分析
1.高校與國企負債經營背景比較分析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為賣方經濟,各行業(yè)的國有企業(yè)都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銀行貸款成為主要籌資方式,隨著資本市場的建立、完善,一些國企紛紛上市運作,但由于入市門檻高,大部分中小型國企只能依賴銀行貸款籌集經營資金。至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市場經濟逐漸轉為買方經濟,由于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尤其是一些老三線企業(yè)包袱沉重。很多國企陷入虧損嚴重、負債經營的境地,貸款本息數額巨大而無法歸還,導致了巨額的銀行呆賬、壞賬,為了解決國企和銀行的沉重負擔,2000年國家實行“債轉股”政策,成立東方、信達、華融、長城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將銀行呆賬、壞賬進行剝離,由資產管理公司和國家開發(fā)銀行經營運做,銀行債權轉為資產管理公司和國家開發(fā)銀行對相關國有企業(yè)的股權。至2006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總計處置1.4萬億元不良資產。國企形成巨額債務的原因相當復雜,有體制方面、政策方面、市場方面的原因,企業(yè)經營管理不善、虧損嚴重也是主要原因。
高等教育改革相對國企改革較晚,經過并校、擴招、升格等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全國大學從10年前的1000所左右發(fā)展到目前的近2000所,擴展中的債務問題越來越顯露,一些高??焖贁U張后,處在負債運行的狀態(tài)、有關專家提醒,我國高校依靠銀行貸款掀起的基本建設投資熱潛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以山東省為例,由于高校擴招、搬遷等原因,山東高校貸款規(guī)模正迅速擴大。其中,銀行信貸成為近年來高?;窘ㄔO的重要融資途徑。截至2005年5月,山東省教育廳所屬23所高校貸款余額75.4億元,是2004年總收入的1.57倍,其中5所高校貸款余額超過總收入的2倍。這些貸款每年僅利息就需付4.3億元,而省財政對高校投入的增量每年只有1億元。隨著還款高峰期的到來,部分高校運轉已有困難。有的大學已虧損運行,連債務利息都無法償還。
通過國企與高校發(fā)展背景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二者都是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結果,都經歷了一個快速發(fā)展期,在這個時期都主要依賴銀行來獲取發(fā)展所需資金。在負債經營狀況下,高校與國企面臨的風險是相同的,諸如現金流動性風險、收支性風險、經營性風險、政策性風險等。高校還本付息的主要來源是學雜費,但目前高校收費標準已逼近甚至在部分地區(qū)超過了廣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而未來幾年高等教育適齡學生也呈遞減趨勢,高校收入的增長將很有限。在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的情況下,如何籌措新的資金去償還債務?一旦歸還不了這些債務,將面臨什么樣的風險?從政府和銀行的角度分析,如果高校不良貸款形成新一輪的銀行不良債權,如何處置這些不良債權?都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
2、高校與國企的組織特征比較
高校屬于政府公共事業(yè)領域?!妒聵I(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對事業(yè)單位內涵作了界定,其核心要素為“國家舉辦”,“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為了社會公益目的”,“從事特定領域社會服務活動”,高校屬于此界定范圍。國家對高校的管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編制管理,目前國家對高校實行較嚴格的編制管理。(2)經費管理。(3)工資管理,高校人員的工資報酬基本按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支付。(4)國有資產管理,資產為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國家對高校的國有資產實行產權登記制度,對其使用進行監(jiān)督。高校主要從事培養(yǎng)人才、科學研究事業(yè),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國有企業(yè),指國家擁有、經營或控制的生產經營單位,典型的國有企業(yè)是國家獨資企業(yè),國家絕對控股企業(yè)也屬國有企業(yè)。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資產為經營性國有資產。
高校和國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組織機構,但二者有共性,均屬于全民所有制范圍,法人均由政府部門任命,資產都為國有資產,國企國有資產管理中曾經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在高校同樣存在。
3、高校與國企融資方式比較
國企的融資方式主要有:銀行長、短期借款,發(fā)行企業(yè)債券,融資租賃,發(fā)行股票等,高校的融資方式一般只有銀行長、短期借款。從融資方式來看,企業(yè)的選擇余地遠比高校要大,高校能使用的融資形式比較單一。不論是企業(yè)還是事業(yè)單位,貸款均表現為一種具有強制性的求償權,都要還本付息。在我國,長期以來事業(yè)單位一直屬于財政撥款系列,很少使用信貸資金,1999年后我國高等院校進入快速發(fā)展的軌道,由于國家財力有限,資金短缺矛盾突出,資而高校教育事業(yè)收入、產業(yè)收入、社會捐贈目前還不能成為主要的資金來源,雖然銀行針對事業(yè)單位貸款有很多限制,但由于我國教育市場的巨大潛力,高校、銀行相互合作,銀行貸款便成為解決高校金短缺的首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量約在1500億至2000億元之間,有些高校的貸款達幾十億。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貸款已成為目前高校的主要籌資方式。一旦銀行資金鏈斷開,勢必產生極大的財務風險. 4、高校與國企貸款利息費用產生的效應比較
貸款勢必產生利息,《企業(yè)會計制度》規(guī)定,借款費用的歸集處理分為資本化和費用化兩種途徑。對于資本化的利息費用,企、事業(yè)會計處理差別不大。從企業(yè)角度來講,費用化的利息費用計入財務費用后,這部分費用屬于所得稅扣減項目,可以產生所得稅抵減效應(在稅法規(guī)定范圍內),由于高校執(zhí)行事業(yè)單位會計制度,不繳納所得稅,發(fā)生的利息費用不會產生所得稅抵減效應。因此,對高校而言,貸款本金和利息是完全意義上的硬負債,過多的貸款,將使高校背負沉重的利息負擔。
5、國企和高校法人的貸款心理比較
國企與高校相比較,二者均為國有資產,法人均由政府主管部門任命,身為債權人的銀行也大多是國有銀行,面對這種特殊的市場交易雙方,高校和國企法人對銀行貸款的心理、動機究其本質是相同的,企業(yè)是國家的企業(yè),高校是國家的高校,銀行是國家的銀行。在國企改革中,由于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缺乏對法人有效的約束和監(jiān)督機制,承包經營最終是失敗的,造成大量國有資產的流失。高校的法人既是運營及管理權的最終代理人,也是會追求高校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同時,高校法人又是事業(yè)單位的行政領導,實行任期制,在高校發(fā)展過程中,高校領導會在自己任期內選擇“辦多少事,借多少錢”,對貸款風險認識不足,還貸責任意識不強,留下的巨額債務也許需要下一任承擔,下一任還不了,還有政府和國家。一旦貸款最終歸還不上,企業(yè)和大學的法人都會認為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會買單,這個風險說穿了是國家的風險,“肉爛了,爛在鍋里”。在這種心理驅使下的貸款行為,其貸款決策的科學性就無從談起,同時也形成潛在的風險和隱患。分析高校法人產生這種心理的更深層次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⑴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夠深入,大學法人責任缺位,沒有健全的法人激勵、約束機制。⑵對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國有資產管理手段遠遠滯后于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⑶大學的財務管理方式落后于市場經濟的要求,重核算、輕管理、低層次、被動式的管理模式,沒有樹立起依法理財、科學理財、勤儉理財的意識和理念。
6、高校與國企償債能力指標評價體系比較
企業(yè)財務管理對企業(yè)的負債結構以及長、短期償債能力的研究已比較深入,有一套較完善的指標評價體系,反映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反映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有資產負債率、已獲利息倍數、產權比率等指標,以及資本結構分析、與現金流量相結合的償還債務能力分析等。由于高校的貸款風險屬于新出現的問題,對于評價貸款風險和償債能力指標的研究還不夠成熟。教育部與財政部共同開發(fā)了“高等院校銀行貸款額度控制與風險評價模型”,除此之外還有以下指標:資產負債率、收入負債比率、校年末借入款總額指標、年末凈存款占高校總支出的比率、人員經費支出占總收入的比率等,以上模型及指標的運用對評價高校貸款風險及償債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和完善,進而從技術層面給高校提供一個更加科學、切實可行的貸款控制和評價體系。
二、防范高等院校貸款風險的對策
通過以上六個方面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高校和國企在銀行貸款方面既有區(qū)別,也有共同點,中國有句古話“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我們應該從國企巨額不良債務的形成中吸取經驗教訓,趨利避害,及時防范高校財務風險和國有銀行金融風險。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大力加強政府管制, 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與高校、銀行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健全、有效的外部市場環(huán)境和內部控制環(huán)境,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1.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市場環(huán)境,多策并舉破解高校貸款風險
(1)教育主管部門應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加強對高等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對各類高校的地理布局、發(fā)展規(guī)模等進行系統規(guī)劃,用地規(guī)劃要有科學的分析測算結果,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同時,強化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如在大學城可成立校際合作委員會,實現資源共享。
(2)建立、完善貸款風險預警機制。教育和財政部門要加大抽查力度,定期審查確定高校貸款最高警戒線,并予以通報。對貸款余額超過警戒線的高校,要制定具體還款方案并停止貸款。并進一步創(chuàng)新、完善高校貸款控制和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3)控制貸款規(guī)模,優(yōu)化貸款結構。教育主管部門應進一步強化高校貸款法人還貸責任,將貸款管理作為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內容。 銀行在放貸時應充分評估各學校學生生源、財務收支、聲譽、償債能力等方面的實際情況,確定貸款發(fā)放的方式與規(guī)模,防止過度發(fā)放貸款,以規(guī)避學校財務支付困難、影響貸款資金正?;厥盏娘L險。
(4)進一步拓寬高等教育融資渠道,充分利用社會資金改善辦學條件,走多元化辦學之路。國家可以采用政府貼息的方式,緩解各高校由于貸款付出的高額利息而難以承受之重;政府又不必因為一下拿出太多的教育投入而感到負擔過重。
(5)完善商業(yè)銀行發(fā)放學校貸款存在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性缺陷,不斷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以確保銀行資金安全高效運行。目前,商業(yè)銀行在發(fā)放學校貸款中存在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性限制因素。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對非教育設施和老校區(qū)資產用于抵押貸款的指導意見,以進一步拓寬和規(guī)范銀行與高校之間的合作。
2.加強高校貸款內部控制建設,樹立大學經營的理念
(1)建立貸款經濟責任制與項目管理責任制。要堅持“誰貸款,誰負責”的原則,高校法人必須對貸款償還負法律責任。要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按管理層次逐級建立貸款資金項目管理責任制,責任到人,各負其責,法人負責貸款資金使用的安全、合理、有效,財務部門負責資金的具體使用和管理,審計部門負責資金使用效益的檢查和評價。
(2)健全和完善貸款內部控制流程。舉借長期債務要有借債使用計劃、歸還計劃,對大額貸款實行備案制度;學校最高決策機構要制訂舉債政策及內部審批程序,審慎地做出借債決策,并與債權方簽訂協議或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與權利;舉債投資要進行可行性研究,明確款項的數額、用途,測算預期收益,決策后授權財務部門執(zhí)行;財務部門要向金融機構提交貸款申請,說明貸款原因、用途、金額、使用時間和計劃、歸還期限和計劃,并辦理貸款審批手續(xù);簽訂貸款合同并將貸款存入銀行,在貸款限額內按計劃實際需要和規(guī)定用途使用貸款,貸款到期按規(guī)定還本付息或辦理延期貸款款手續(xù);貸款的取得、使用和歸還要及時、完整地根據有關憑證入賬,業(yè)務處理和會計記錄等職責嚴格分工,利息支付手續(xù)完備.
(3)高校內審部門要積極開展內部控制審計與管理審計,建立資金使用效益評價體系,尤其對長期負債資金的使用和歸還情況重點進行檢查。
(4)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籌資渠道多元化。積極承擔國家、企業(yè)、集團、社會團體等的各種研究課題, 獲得橫向或縱向的科研經費;爭取社會捐贈;鼓勵發(fā)展校辦產業(yè),利用自身的人才、科技優(yōu)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以全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靈活配置高校資源,為學校開辟新的財源。
(5)提倡勤儉理財,建設節(jié)約型大學。由于國家對高校的投入增長有限, 而資金的需求又不斷增長,這種矛盾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將存在,但同時高校也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即驚人的浪費現象,校園建設過分追求大規(guī)模、高標準、 高檔次,盲目投入,不講求資金使用效益,教學辦公設備重復購置,吃、請招待費用激增。因此高校在廣開財源的同時,要樹立大學經營理念,樹立勤儉辦學的理念,合理安排預算、嚴格管理,使學校的現有資源合理配置、物盡其用。
作者:張曉紅 付四禮 文章來源:華中農業(yè)大學審計處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