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contact.png)
中州審計2001.9
中外會計準則比較
李曉民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立于1973年,迄今為止共頒布了兩類主要文件,它們分別是《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和《國際會計準則》。另外,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還于1997年成立了常設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常設解釋委員會并頒布了準則解釋公告,以準確解釋和應用已頒布的國際會計準則。
《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 (Framework for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向:1.財務報表的目標;2.基礎假定;3.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征;4.財務報表的要素;5.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6.財務報表要素的計量;7.資本與資本保全的概念?!毒幹曝攧請蟊淼目蚣堋肥菄H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會計準則理論框架,其中申明該框架只適用于企業(yè)會計,不適用于非營利
組織。會計準則理論框架被稱為“會計準則的憲章”、“會計準則的原則”、“聯系會計基本概念與目標的有機系統(tǒng)”,它本身不是具體會計準則,也不取代任何具體的會計準則,而是為制定、理解和應用會計準則提供理論基礎,主要是用來指導開發(fā)具體的會計準則。《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的作用也主要是為制定、理解和應用國際會計準則提供理論基礎。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自成立至今共制定并頒布了41號國際會計準則。其內容范圍很廣,大致包括附注揭示準則、報表列示準則和業(yè)務處理準則三類。附注揭示準則
包括會計政策的揭示、或有與約定事項、關稅方、財務報表重要項目明晰資料的揭示等;報表列示準則集中規(guī)范在財務報表中,應予以列示的項目及列示方式;業(yè)務處理準則涉及如何對經濟業(yè)務及事項進行會計處理,側重于規(guī)范會計政策及方法的選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并發(fā)布的國際會計準則力求規(guī)范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所面臨的會計問題,實質上它們也對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產生了重要影響,具有較強的兼容件和可選擇性,表現在會計準則中就是具有較多的可選擇的處理方法,但有時正是這種可選擇性導致了會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比性。同時,由于國際會計準則在目的、內容、體系和制定程序等方面受美國會計準則的影響較大,所以我們在承認國際會計準則作用的同時應注意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常設解釋委員會自1997年成立至今共頒布了16號準則解釋公告,這些解釋公告構成片國際會計準則的重要補充,與現行的國際會計準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們有助于準確地解釋和運用同際會計準則及提高依據同際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的企業(yè)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下面從美中會計準則比較的角度來談談對中國會計準則制定的看法。
認準則制定機構來看,在美國,會計準則傳統(tǒng)上由民間組織制定。1973年起,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準則起頒布會計準則的責任。雖然美國會計界普遍認為美國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是民間的,但從真正對企業(yè)會計實務產生影響的成分來看,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并不是全部由民間機構制定的。在美國,最初法律授權證券交易委員會制定會計準則,但證券交易委員會將權力轉接給了會計職業(yè)界,保留了監(jiān)督和否決權,因此,從準則制定機構成立之日起,就不是一個真正獨立的民間組織,它必須要在總體上服從政府機構的要求,發(fā)展到當代,證券交易委員會等政府部門在準則制定中的社會角色影響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重要。可以說,強大的會計職業(yè)結合同樣強大的證券市場及其管理部門,是形成美國會計準則制定的兩極權威的主要原因。
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是財政那會計司,它是一個典型的政府機構。同時,財政部主要負責國家的財政收入,是絕大部分的有企業(yè)的主管部門,而會計司是財政部內的一個職能部門,會計準則制人的主要活動都要征得財政部高層官員的批準和許可。這樣,由會計司制定、發(fā)布企業(yè)會計準則,具有政府機構和利益代表者的雙重權威。
認準則制定程序來看,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在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中,形成廠一套較為充分的程序,主要包括:搜集財務會計計量和報告方面的問題,進行甄別、篩選,確定列入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日程表的項目;任命來自會計和工商界的一些熟悉會計知識的人組成專題研究組,對制定準則所設計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擬定討論備忘錄;將討論備忘錄免費向公眾提供,以使社會各界參與討論、審查;舉行公開的聽政會,以征求對討論備忘錄及未來制定準則的意見;委員會根據收到的書面和口頭意見,擬定所要制定準則的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此舉行公仆的聽證會,對征求意見稿所提方法進行正反兩人面的評價;委員會根據所受到的各種書面和口頭的評價意見,做出發(fā)布、修改。推遲發(fā)布或取消發(fā)布準則的決定,根據這一程序制定的準則能較好地達到或符合這樣的目標:所制定的準則較為客觀、中立,沒有偏袒、照顧任何一方的利益,在制定準則的過程中,能均衡考慮所有各方的意見。
中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由四個階段組成:計劃階段,遵循“先一般后特殊,先急后緩”的立項原則,提出并確定年度內擬定的具體準則項目;準備階段,由起草人廣泛搜集同內外資料、文獻,了解國內外實際做法,報出初步結論;準則起草階段,起草人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以及德勤咨詢專家組提供的比較研究報告,進一步總結研究成果,起草研究報告,對正式起草準則需要設計的問題進行全面論證,從此基礎上起草具體準則,經所在起草小組討論后,形成討論稿;征求意見階段,首先在十人國內專家組內征求意見,然后再面向全國征求意見。
由以上比較看我同會計準則制定中存在以下問題:就準則制定機構而大,我國是財政部會計司,它是為還具有利益上的廣泛代表例;和合理性,是值得懷疑的例如,目前我國外資、中外合資企業(yè)已具有一定的實力,私營經濟也得到一定發(fā)展,但在準則制定機構中并沒有代表他們利益的力量,所以.準則在執(zhí)行過程中很對能會被這類企業(yè)所抵觸。另外,制定會計準則要涉及到行業(yè)特點與有關法律之間的協(xié)調、證券交易管理機構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會計理論討會計實務的指導與協(xié)調及如何對會計準則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等諸多領域的問題,但從目前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來看,其職責分上過于龐雜,人員組成又過于學術化,與實務界缺乏必要的聯系和溝通,因此,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入完善過程中,應該吸收企業(yè)界、法律界、證券界、注冊會計帥職業(yè)界以及會計理論界的代表參加,以便能夠使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社會公眾性。
就準則制定程序而言,中國制定準則的四階段中,存在許多漏洞和殘缺。在計劃階段,“先一般后特殊,先急后緩”原則對于那些比較特殊的問題,為什么要確立這些特殊行業(yè)和具有特殊問題的項目,為什么暫緩考慮其他一些特殊行業(yè)或問題的項目,并沒有一種公開的解釋,而且,對下一步準則制定的計劃和安排,也沒有定期公開。在起草階段,并沒有真正考慮中閃的實際,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的準則沒有自己的特色,比較脫離國情的原因所在。在起草階段和征求意見階段,并沒有廣泛吸收各界的意見,這個利于社會各界較早地關汀、參與到準則制定中來,也可能讓社會各界充分了解準則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而判明自己是否要采取必要的行動,干涉準則的制定,從而也不利于最終所制定的準則得到社會各界認。